作者:張道宜 責任編輯:林哲緯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發稿日期:2020-08
2018年5月,金管會前主委顧立雄在立法院備詢時坦言「年輕人不買股」,2年後即風雲變色。2020年5月,30歲以下年輕人開戶占比從不到10%增加到11.8%。然而,缺乏市場洗禮的新手投資人,從原本「不投資」到積極投入,是好事還是壞事?
全民買股的時代來了!人人低頭不再只是為了追劇或是手機遊戲,「看盤」也成為熱門選項。不只資深股民好此道,過去被視為「不理財」的年輕族群,也成為這波全球股市上漲主力之一。
「年輕人買股潮」有多熱?從證券交易所統計就一目了然:30歲以下開戶數,從今年3月底的120萬戶,短短2個月就新增8萬到5月底的128.1萬戶,比去年同期增加16.82萬戶,年增15.1%。就連金管會主任委員黃天牧也斷言,台灣資本市場結構已經出現改變。
與玉山證券合作,結合投資資訊與下單功能的金融理財新創富果Fugle,正是這波年輕投資潮的受益者之一。創辦人葉力維分析,自2月至今,平均每個月用戶數成長3成;目前兩大主力族群分別為25~30歲,以及30~35歲的年輕人,合計多達7成。
有人笑說這是工作2、30年來沒看過的奇景,葉力維轉述券商友人的奇特經歷,凸顯今年股票市場特別之處:「明明市場一片低迷,甚至有人融資斷頭(因為股價太低,向券商借錢買股的投資人無力補錢,股票被迫拋售),開戶需求同時卻一直湧入。」
從2018年金管會前主委顧立雄感嘆「年輕人不買股」,到現在30歲股民大舉入市,到底是為什麼?
葉力維分析,「年輕人買股」其實是全球性的現象。25~35歲之間的青世代,都曾親身感受2008年金融海嘯帶來的衝擊,甚至深受其害;但隨著踏入社會,聽到愈來愈多靠著危機入市,一夜致富的成功案例。如今新冠肺炎衝擊全球股市,正是金融海嘯後又一次「抄底」機會,因此催出不少等待時機已久的潛在股民。
數字會說話,根據Google Trend關鍵字趨勢,台股在3月19日寫下8523.63點的低點時,同時間「台股」、「開戶」的搜尋量也雙雙創下近一年新高。
從ETF、理財機器人到理財App,近年金融產品許多主打「無腦理財」、「小資理財」,意味著金融業者意識到年輕人雖然資本有限,卻是不可或缺的市場活水,紛紛祭出更友善的產品。
例如2013年創立的Robinhood,就主打無手續費、無佣金與簡潔介面,甚至介紹朋友加入就能獲得「抽股票」的機會,用戶平均年齡僅30歲。
另一方面,社群力量也加速理財知識普及。不論是在YouTube上分享投資心法,粉絲數高達52.9萬的「柴鼠兄弟」,或是盤據Podcast排行榜前三名的「股癌」主持人謝孟恭,從他們的社群互動就能發現,確實影響部分年輕世代的投資行為。
與葉力維所見略同,富達投信投資部主管張翠玲觀察,每次當市場出現大幅拉回,例如這次新冠疫情,全球散戶進場積極的程度比法人還高。但除了「抄底」氛圍發酵外,「這波危機入市的績效確實不錯。」
在金融業有超過20年經驗的張翠玲觀察,這一波全球股市漲勢又快又急,並不是因為景氣已經恢復,而是全球央行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市場反應資金行情的結果,「過去這段期間,像台積電這種業績很好的公司會漲,但很多業績沒那麼好的也漲。」
此外,許多年輕人傾向使用自動化的交易工具,例如像Robinhood這樣的理財App,或是程式交易(將投資邏輯寫成程式語言並自動執行)。張翠玲分析,這類的工具一但因為市場風吹草動而觸發條件,就會產生一面倒的交易行為。這也是這次全球股市不論漲跌,局勢均比過去急切的原因。
年輕人買股,既是為市場注入活水,也為財務規劃踏出第一步。但研究機構發現,年輕或較缺乏投資經驗的股民也存在決策上的盲點,可能讓投資績效打折扣。
1.害怕錯過(Fear of missing out,FOMO)
星展銀行第三季投資總監洞察中直言,這一波全球股市熱潮中,其中一個推力就是「FOMO」。簡而言之,就是投資人因為害怕錯過獲利機會,即便意識到股價可能已經過高,仍會冒險買進高估的股票,使得市場被「民意」層層堆高。
2.優於常人效果(better-than-average effect)
基金評級機構晨星(Morningstar)在今年6月的一份針對1,100位18~25歲之間的Z世代理財行為報告發現,雖然64%的Z世代從未上過財務課程,但自認投資知識勝過一般人的卻接近5成。這樣的自信是否有足夠的根據?顯然值得進一步檢視。
當市場普遍瀰漫「害怕錯過」的氛圍,促使「求上車」的投資人眼中只有熱門個股,同時又對決策能力抱持過高的自信,就會使得投資變得短視,反而錯失機會。
張翠玲建議小資族,選股時除了跟風,也要關注公司財務體質。
首先根據公司的EPS(每股稅後純益),觀察面對疫情是否維持獲利能力;另外也要觀察公司的現金流量。「正的現金流,代表公司有訂單進來,或是能調度資金,」她分析。「未來疫情如果再出現警報,沒有現金的企業是很容易倒閉的。」
許多人都在問,現在股市不僅回到疫情前的水準,甚至創下歷史新高,市場的下一步在哪?
張翠玲認為,小資族買股票前,第一個要問的不是「會不會漲?」,而是「我可以等多久?」,「現在的高點,等到10年後看可能都是低點,但問題是你能不能等10年,」她指出。
舉例來說,如果是2、30歲的年輕人,為了未來的退休需求,願意持續投資10年甚至30年,那就不用擔心現在的價位是否過高;但如果錢是1年內就要用到,例如孩子的教育基金,那就不應該採取高風險的策略,選擇風險較低的債券型資產會比較保險。
總之,先釐清個人風險承受度和理財需求,不盲目跟進市場,這個原則不管放在股市高點或低點,都一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