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資只花××秒看履歷」是真的嗎?關鍵不在秒數,而是這3件事
三、什麼是履歷/自傳的關鍵內容
承第二點所述,去除掉履歷/自傳的基本錯誤,招募HR會試圖找出哪些「關鍵內容」呢?
或許每個產業並不相同,以我所處的科技產業為例,優先會關注的部份可能是以下三項。
而這並不適用新鮮人(或許日後有機會另寫一篇與大家分享),較符合大多數工作幾年之後的職場工作者狀況:
【公司規模與組織】
熟悉該領域產業的HR,能夠從應徵者所經歷的公司去理解人選的工作歷練與專業訓練。
比如說,有些公司的知名度很高,規模也龐大,或許應徵者在任職這家公司時,已受過充足的專業分工訓練。
有些公司知名度雖不高,組織規模也不是一般認知的大型企業,但是創新活力的企業文化時有所聞,HR也會設法了解應徵者的人格特質、作事方式是否也有這樣的創新文化,是否符合職缺所需?
【專業工作年資】
招募HR會從可以量化的專業年資去進一步理解應徵者的工作穩定度、離職原因、對工作內容的盼望等。
工作年資的長短並不是絕對,隨著產業的激烈競爭,現代知識工作者跳槽、挖角的情況愈來愈多,對徵才企業而言,工作年資的多寡已不是什麼穩定度的保證書。
但專業的HR會從每一段的工作經歷去延伸思考與提問,就能夠釐清許多疑問,取得更多客觀的事實。
【工作成就與角色】
經驗豐富的應聘者,有時會羅列許多日常工作項目與內容,但對招募HR而言,重點是應聘人選取得了什麼樣的職涯成就、為組織作出了什麼貢獻?
當HR獲取了這類資訊時,通常會追問相關的行為事例與所扮演的角色,確認所陳述的事蹟是否符合職缺所需的職能。
專業的HR會使用一些技巧來具象化應徵者的行為事例,例如STAR原則的提問。
我很建議應聘人選可以熟悉STAR原則,以此作為說明行為事例的表達工具。若在撰寫履歷或是面談過程中,都能頻繁地展現與使用,既能有效表達個人優勢,也能提高面談雙方的溝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