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TOP

「人資只花××秒看履歷」是真的嗎?關鍵不在秒數,而是這3件事

作者:楊琮熙    2018-03   圖片:unsplash.com

三、什麼是履歷/自傳的關鍵內容

承第二點所述,去除掉履歷/自傳的基本錯誤,招募HR會試圖找出哪些「關鍵內容」呢?

或許每個產業並不相同,以我所處的科技產業為例,優先會關注的部份可能是以下三項。

而這並不適用新鮮人(或許日後有機會另寫一篇與大家分享),較符合大多數工作幾年之後的職場工作者狀況:

【公司規模與組織】

熟悉該領域產業的HR,能夠從應徵者所經歷的公司去理解人選的工作歷練與專業訓練。

比如說,有些公司的知名度很高,規模也龐大,或許應徵者在任職這家公司時,已受過充足的專業分工訓練。

有些公司知名度雖不高,組織規模也不是一般認知的大型企業,但是創新活力的企業文化時有所聞,HR也會設法了解應徵者的人格特質、作事方式是否也有這樣的創新文化,是否符合職缺所需?

【專業工作年資】

招募HR會從可以量化的專業年資去進一步理解應徵者的工作穩定度、離職原因、對工作內容的盼望等。

工作年資的長短並不是絕對,隨著產業的激烈競爭,現代知識工作者跳槽、挖角的情況愈來愈多,對徵才企業而言,工作年資的多寡已不是什麼穩定度的保證書。

但專業的HR會從每一段的工作經歷去延伸思考與提問,就能夠釐清許多疑問,取得更多客觀的事實。

【工作成就與角色】

經驗豐富的應聘者,有時會羅列許多日常工作項目與內容,但對招募HR而言,重點是應聘人選取得了什麼樣的職涯成就、為組織作出了什麼貢獻?

當HR獲取了這類資訊時,通常會追問相關的行為事例與所扮演的角色,確認所陳述的事蹟是否符合職缺所需的職能。

專業的HR會使用一些技巧來具象化應徵者的行為事例,例如STAR原則的提問。

我很建議應聘人選可以熟悉STAR原則,以此作為說明行為事例的表達工具。若在撰寫履歷或是面談過程中,都能頻繁地展現與使用,既能有效表達個人優勢,也能提高面談雙方的溝通效率。

2018求職指南

★ 想站上浪頭,更要能不怕挑戰和未知

害怕找不到工作?最新的趨勢是,「發明工作」的機會卻愈來愈多,所謂的贏家,也不再只能靠被動「尋找」,更重要的本事,將是「主動創造」。

立刻購買
編輯精選閱讀

第13屆的「新世代最嚮往企業」調查,台積電繼2006年與2016年後三度奪冠。Google台灣連續兩年位居亞軍,長榮航空名次較上年度進步一位,排名第3…

在台灣的體育新聞界,「徐裴翊」三個字,絕對是個響亮的名字。8年電視台的播報經歷,為她累積不少人氣;2011年為台北市政府申辦2017世大運擔任總簡報主講人,最後成功拿下主辦權,踢出漂亮的臨門一腳。2014年,與夥伴一同創立「Vamos Sports翊起運動」,是目前最活躍的網路媒體之一…

呱吉經營的「上班不要看」頻道目前有26萬人訂閱,因為內容直戳成年人的苦悶和笑點,吸引了不少上班族粉絲。他的個人直播已播出35集,最高紀錄近萬人在線上觀看…

創業心法×超酷工作×專題策展×青創動態──從「發聲」到「創造」,為自己的人生創業,你就是「未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