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奇伯/圖片:廖祐瑲攝影

3. 創客非創業,單靠創意和熱情不會成功

目前,台灣普遍鼓勵學生一畢業就創業,或是在學校時就由老師輔導創業,最後「帶著自己的公司畢業」。這其中最基本的概念主要有二:首先,剛畢業的學生物質欲望很低,較能熬得過創業初期低收入的苦。其次,創業首重熱忱、創意、資源和夥伴,新鮮人尚未遭遇太多挫折,對未來懷抱理想,願意全心燃燒自己的熱情;而且和學校尚有緊密連結,較易持續取得學校援助。

但程天縱並不認同這樣的思維。他明確指出:

「想想看,這些在學的學生,或是剛畢業、年紀輕輕、沒有什麼工作經驗的創業者,基本上對『做生意』沒什麼概念。就算有些創新點子,卻不知如何落實;即使落實出了產品,又不知如何經營。創業能夠不失敗的,真的是鳳毛麟角。」

依照程天縱的觀察,創業是個窄門,兩岸目前創業的失敗率都約在9成左右,亦即,只有1成的人會成功。而且,這其中還有一個數字陷阱:1成的成功率並非定數,所以不是藉由增加創業者人數,擴大分母數字,就可以全面提高成功數目。

他打了一個比喻,創業潮就像是一個大沙漏,上寬下窄,能通過底端窄管漏下去的人,才是成功者。「招攬許多年輕人創業,等於把沙漏的上緣面積擴大,但底端開口不會因此也擴大,反而是會將成功比率從10%,往下降到5%、3%。」

「在一片號角鼓吹聲中,年輕人頭腦要保持得更清楚。」程天縱指出,創業需要的是生意頭腦,而生意頭腦須經過歷練。如果自己是很懂得研發產品的創客,不妨暫且在職場上多歷練一陣子。

「多數創業成功者的年齡介於30~40歲之間,20幾歲就創業成功的人是特例,而且他們能創業,並不一定懂得經營。美國矽谷年少得志的創業家,最終因不善營運而被董事會轟下台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有時先安分做個創客,是在為未來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礎,」程天縱如此分析。

他叮嚀,熱情確實是創業的元素,但別「有勇無謀」,以為「置之死地可以後生」,非要轟轟烈烈、無止境付出所有時間與身體健康不可,長期走得遠比短期跑得快更重要。

4. 台灣強項在製造業,不妨勇闖「產品4.0」

放眼未來,商品市場與時俱進,而且生命週期愈來愈短。程天縱將資本市場的商品演進分成4類:蒸汽機和發動機發明之前,商業市場上最暢銷的大部份是槌子、鋸子、算盤等必須靠人動或牲畜推動的工具,稱之為「產品1.0」。

工業革命後,需要用到電力和半導體的家電、電腦等「產品2.0」被大量製造出來。而現今最受歡迎的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印表機等智能用品則屬「產品3.0」,雖然來得快,但市場早成一片紅海。

接下來,最被看好的應該是「2.0動能產品整合3.0智能」的「產品4.0」,如服務型機器人、無人機飛行器等等。

新世代多是成長在台灣IT產業高度起飛的年代,受過良好的2.0與3.0設計技術訓練,加上許多生產線外移的製造業公司,至少還留下一條完整的「樣品線」在台灣,產能閒置率很高。此時,若年輕人可以專攻智能穿戴、服務型機器人等「產品4.0」領域,研發出好東西,找到既有樣品線協助製造,整合出完整供應鏈,就能善用台灣既有產業優勢。

至於如何整合供應鏈,正需要跨領域的知識與人脈。知識,可以靠自己下苦功,發揮創意來獲得;人脈,則必須對產業生態有深刻的理解,由精通製造業生態的創業導師出面領路。

5. 自己的創業,為社會帶來什麼價值?

SONY(索尼)最經典的商品是隨身聽,他們深刻體會到消費者想要一面聽音樂,一面運動的需求,進而將設備縮小化技術量產,全面改變了人們的閱聽習慣。HP(惠普)最有名的是印表機,原始發想的起源,是有業務員拜訪客戶時,聽到小職員抱怨點陣式印表機太吵,而迅速將資訊回饋給公司,研發團隊為解決顧客困擾,最後終於誕生了更高效的雷射與噴墨印表機。

賈伯斯(Steve Jobs)研發出iPhone,是因為想滿足大家想隨時隨地上網的渴望,最後將全球都捲入智慧型手機的小小裝置裡,改寫了行動通訊的歷史。

「每個創業者都應該回頭想想,自己的創業到底為社會創造了什麼價值?偉大的創業家,都源自偉大的商業情懷!」他說。

程天縱指出,踏上創業之路前,務必先審視以上5件事,別盲目被熱情沖昏頭,誤以為一味燃燒青春,就絕對可以換來創業的成功。謀定而後動,能在熱潮中保持冷靜者,才最有可能扎扎實實地在市場中勝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