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竹芸 (親子天下) / 圖片:作者提供

跟老師聊完之後,一面撫慰我受傷的心靈,一面繼續改著我的R模型,當下十分挫折。改過模型,再交出去,兩週後,收到成績單,竟看到一個A浮在成績單上,我又跑去老師辦公室一趟,問老師是不是打錯了?

老師說:「沒有人在意你過程中的失敗,只要你最後學會了,最後的成品是好的,這才是最重要的。」我現在還記憶猶新,那天我站在老師面前,久久不能自已。

那段話在我腦中振盪多年,每一次的挫敗,我都會想起那位老師說的「過程的失敗不重要,結果才是重要的」,催著自己快點忘記失敗的痛苦,拍拍膝蓋上的灰塵,再站起來。

人生的目的:做一個以自己為榮的「社會的一份子」

在那一年中,我總覺得每一位芬蘭老師,都在潛移默化地告訴我「學習是為了什麼?」、「人生是為了什麼?」 我私下問了芬蘭教育史的老師,他給我的答案是芬蘭先後被瑞典、俄羅斯殖民,獨立後深深感到人口稀少的弱勢(人少容易打不贏),面對強國圍繞,需要人人皆兵。

換句話說,是需要每個人都很有力地在自己的社會分工崗位(工作)上,做出有益的貢獻。就像是接電話的秘書認真記錄、安排行程,工程師盡力開發更有效率的系統,教師更努力創造有趣有效的教材等,當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很努力的時候,國家就富強了。

所以教育學院的宗旨,一直是如何讓每一位芬蘭人,都成為有益的公民,讓每個人都在自己有興趣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因為沒辦法知道每個學生想學什麼,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協助學生瞭解自己,啟發學生想學的動機,教會他們獨立思考的方式,協助學生看到學習的每個知識可以用在哪裡,這樣每個人都會是芬蘭的一塊瑰寶,所以教學是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找到自己如何順利地成為「社會的一份子」。芬蘭教育史的老師說完,還跟我笑一笑,似乎看出我還不懂。

當我上到地理系的「觀光與開發」課時,我終於明白了。

地理系老師第一堂課開宗明義地說,「觀光業其實可以富有社會意義。」

「觀光業帶來金流,金流改善當地經濟,有觀光經濟的偏鄉地區,人人可以在家附近找到工作,家長不再需要去外地工作,解決了隔代教養的問題。然而經濟的發展,往往忽略對當地人口結構、宗教文化、交通路線、環境保護的環環相扣…」

「所以我們課程一開始,先鎖定一個地區,從人口男女比例、年齡比例開始研究,收集資料瞭解需要幫助的族群、受影響的族群,再從觀光景點的交通、人流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開始分析,了解未來觀光客開發後,最多能帶多少個人進來?開多少台車進來?帶進來的觀光客能轉換成多少的當地現金流,能保住多少家庭?」

當下的我,才恍然驚呼原來「商業」、「金融」如此有社會意義,商業帶來金流,金流帶來資源,資源帶來改變,只要賦予足夠全面的思考,這種有益的「改變」可以是永續的。

我對商業的學習興趣,從那一刻被改變了,我腦中喊著「我要回台灣好好學商業、學金融」,因為那是一個可以帶來改變的根本,我知道「我想學更多,我想知道更多,我想有能力做更多,我想做個能養活自己跟家人的勞動者,我想做個以自己為榮的『社會一份子』」。

從那一刻起,我重建了我的價值觀,啟動了一個新的人生羅盤。

沒提到在去芬蘭以前,我父母頗擔心我。因為,我大一、大二除了打橋牌跟唸書,幾乎沒有做任何其他的事情。

一個財金系的學生,不研究股票分析、財務模型,一週兩天晚上從6點到10點在橋藝社打橋牌,還花無數個週末的大好光陰,打每週20小時(10小時/天×2天)的橋牌青年國手選拔。我大學前兩年,什麼別的活動也不做,就只參加橋藝社,任誰也不覺得這是一個商學生,更遑論我爸媽了。

完成一年的芬蘭課程後,我行囊裡背著自己的生活重心,開始親手繪製自己的生活藍圖。

回到台大,我對財務模型、產業分析興趣大增,對自我強項的探索也開始如火如荼的展開,我又驚喜又慶幸地發覺身邊充滿各種機會和資源(鄭重地跟學校道歉,這些機會其實一直都在,只是我以前盲目地沒看見)。

有幸參加了Google的校園大使、到香港參加CFA亞洲證券分析競賽、到摩根士丹利、瑞士銀行UBS做投資銀行的實習,甚至硬擠出時間,到美國華盛頓DC實習,做了半年的房地產業務員,世界好大、好美、好有趣,在這些探索裡面,我更了解了自己,終於確定自己的步伐,決定加入整合「分析、創造、與人互動」的管理顧問行業。

很幸運地,BCG 波士頓顧問公司帶我進入這個行業,一走四年,帶我走過全球數個國家,多個不同產業的專案工作,引領我加入WEF世界經濟論壇的Global Shaper,為教育做出改變,也贊助我來到MIT繼續深造。

來MIT唸書前,不少BCG的前輩鼓勵我,該為自己有興趣的「教育」領域,做出一些實質的改變了。

我往回看,「教育」確實改變了我許多,即使我過去受傳統的教學方式長大,那短短的芬蘭時間,就足以成為人生最大的轉捩點了。

沒有芬蘭的思維衝擊,就沒有今天的我。帶著這樣的想法,在與MIT和哈佛教育學院的師生討論後,我開始著手規畫一套讓台灣學生感受思維轉變的體驗,跨海跟芬蘭大學、芬蘭高中溝通合作,一起設計出給台灣高中生的「芬蘭暑期學校」,希望能讓台灣的學弟妹們更早地進入自掌羅盤的狀態,帶著自己的思考前進,為自己的人生選擇(包括選組、選系、選校、選職涯)作出計畫和嘗試,為自己而努力,為自己找到一個快樂的「社會一份子」的角色。

是吧?畢竟,誰最終不是要成為「社會的一份子」呢?

〉〉混血女孩陳明秀:我18歲,大學不是唯一選項

〉〉學習歷程檔案佔未來升大學50%成績,國中8年級以下老師家長必讀

〉〉清大教務長戴念華:別讓分數決定一切,「學習歷程」才是新課綱精神

〉〉台大教務長郭鴻基 :社會氛圍不該「反智」、高中也不該只有「快樂學習」

〉〉這所大學沒有校園、比哈佛大學更難進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