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閔聲、楊竣傑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AI是推動人類前進的科技工具,我們該思考的是,如何用它提升工作效率,」陳良基也有類似觀點。

可以確定,只要有效運用,AI將會是職場致勝利器,但接下來的問題是:「怎麼知道AI能幫上什麼忙?」想「使喚」AI,是否非得學會寫程式與電腦科學?

這兩個問題,可以一起回答。

「你可以把各種AI工具想像成不同種類功效的藥,但需要有醫生針對病患需求,把它們搭配成處方,」游直翰舉例。不同產業的工作者,類似不同科別的醫師,根據既有藥物,對抗不同疾病。醫師不必會製藥,但必須清楚理解每一種藥的用途;與此同時,醫師亦可依臨床經驗,建議製藥業者研發新藥。

也就是說,想用AI輔助銷售的零售業者,不必弄懂「資料探勘」、「協同過濾」這類名詞,只需知道電腦能從數百萬筆消費紀錄中歸納邏輯。例如「週五晚間到超市購買啤酒的男性,經常也買了嬰兒尿布」,這類憑經驗法則推論的消費行為,在AI時代能以數據佐證真偽,業者該做的,是再將專業與創意,發揮在商品陳列上。

一位腫瘤科醫師,也不必會寫圖像辨識程式,只要知道電腦能快速檢視X光片與斷層掃描影像,排除無異狀項目,讓醫師花更多時間,專注判讀決定診斷結果的那幾張關鍵影像。在不同領域操作AI的專業人士,若隨時將使用經驗回饋給開發者,優化AI應用,就能形成良性的創新循環。

使用AI工具,也沒有想像中困難。

職場革命贏家是…

AI普遍化,能否終身學習是關鍵

「每個人都會用Google,但不是每個人都了解搜尋引擎的程式原理。」陳良基解釋,AI與網路搜尋的工具性本質沒有差異,未來一定會有更多新產品,降低一般人「學得會、懂得用」的門檻;只是科技發展的頻率非常快速,「終身學習是免不了的趨勢,」陳良基說。

當AI的某幾項特定能力可協助、甚至取代人類,「人才」的定義也得隨之調整。簡立峰指出,當所有資訊能透過網路搜尋取得,背誦性知識已不再有意義,能持續不分領域吸收新知,並有能力判斷、組織、分析資訊的人才,未來將扮演更重要角色。簡立峰自己每天平均仍要開1,000個搜尋頁面,持續學習。

也因為在AI時代,「知識」與「技能」被重新定義,包括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在內的國際頂尖教育機構,開始重整培育人才的流程,力圖跟上時代潮流。台灣的「高教深耕計畫」,也試著推動以「學程制」,改變被批評流於僵化的系所區分。

「只想安穩待在舒適圈、永遠做同一份工作的人,真的該擔心被淘汰!」徐宏民指出,隨著時代演進,每次科技革命發生的週期將愈來愈短,更沒有哪項技術可以歷久不衰;唯一能掌握的,就是想辦法讓自己與時俱進,調整角色。

一份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與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在9月初共同發表、訪談全球超過3,000名企業高階經理人的調查顯示,有85%受訪者認同,AI將是未來5年決定自家企業能否維持或增加競爭優勢的關鍵。但同一批受訪者,僅有19%已將AI實際導入企業運作。

這份調查說明兩件事。第一,全世界都正關注AI、並從中尋找脫穎而出的機會,台灣企業與個人沒有理由認為這一切事不關己。但另一方面,倒也不必過度驚慌,因為絕大多數人還沒找到正確運用AI的方式,誰能掌握先機,就能搶先預約贏者圈席位。

AI崛起,確實正引發一場適者生存的工作保衛戰,但你的對手不是電腦或機器,而是那群積極學習、可望駕馭科技向上提升的人。勝出或淘汰,終究來自自己的選擇。

更多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