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閔聲、楊竣傑 圖片來源:王建棟

世界經濟論壇(WEF)更早在2016年1月就發出警訊,預測到了2020年,全球共將減少500萬個工作機會:「我們正面對一個工作型態發生前所未有轉變的年代,快速進展的科技如人工智慧、機器學習,以及機器人、3D列印、生物科技等生產方式,都將劇烈改變全球勞動力樣貌。」

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推估,在2033年,有47%的當代工作將被機器人或自動化設備取代;麥肯錫諮詢公司(McKinsey & Company)發表報告,有30%的現有工作內容可改為自動化,影響涵蓋總職類的60%。

這類警告人類恐將面臨失業潮的言論,多得難以細數。罕見的集體焦慮,更凸顯這波科技浪潮帶來的衝擊將是全面性的,無論身處哪一項產業、在地球哪一個座標位置,都很難置身事外。

做出「末日預言」的權威機構,對工作消失比率與速度或許有不同看法,但對搶走人類工作的「元兇」看法倒很一致:快速進化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以及搭配AI而更聰明的「自動化技術」(Automation)。

面對AI大舉搶灘,難道人類就此束手無策?最懂AI的專家並不這麼認為。

「1990年代網路興起,就顛覆過一些工作。例如email出現,大家擔心郵差和快遞業消失。到了今天,信件確實少了,卻多出『宅配到府』服務,」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徐宏民分析。科技不只消滅傳統工作,也會讓工作轉型或創造新工作,「除非你死守著不調整,那當然只能等著被淘汰。面對AI也是一樣道理。」

「AI就像工業革命,會在未來5~10年影響各行各業,協助人類工作和思維進化,但不會在『一夕之間』取代你的工作,」沛星互動科技執行長游直翰也認為,只要正確理解AI特性,這項科技將會使工作內容「進階」,但人類依舊是AI的最終主宰。

兩位來自學界與業界的專家,觀點不謀而合:AI確實是影響未來工作生態最重要的因素,但人類也不必過度恐慌。只要懂得利用新科技強化既有優勢,專業工作者不僅能繼續保有一席之地,甚至還可乘著這波科技巨浪,衝上前所未有的高點。而正確認識AI,是最重要、也可能是最困難的基本功。

談到「AI是什麼」,一般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電影《魔鬼終結者》裡,那個披著影星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外皮,實際上卻是一具內建思維、語言、感知情緒與運動能力的殺人機器;也或許是漫畫《哆啦A夢》裡,那隻擁有一切人類能力的機器貓。 這些角色,代表人類長年對AI的熱切想像。但在現實世界裡,目前科技距離創造出「類真人」、甚至「超真人」智慧的機器人,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更多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