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林雅一(大是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面對動作頻頻的谷歌,臉書也火力全開、不遑多讓。2014年,臉書設立了人工智慧研究院,並聘請與圖朗、辛頓等人齊名的人工智慧權威洋.樂康(YannLeCun,曾任紐約大學教授)擔任第一任院長。
這場人才掠奪戰火更延燒到中國,搜索引擎業者百度涉入後,已讓這場搶人大戰白熱化。百度於2014年在矽谷設立人工智慧研究所,第一任院長就是2014年離開谷歌的吳恩達。
吳氏曾於2012年,架構出擁有驚人影像識別能力的大型人工神經網路。據說百度為了把吳氏從谷歌挖角過來,可說費盡苦心,不斷遊說,表示「只要你肯來我們這裡,要做什麼研究都行;不論研究設備多貴,只要你有需要,公司就會立刻準備」,可見此類人才有多麼搶手。
你的工作要被機器取代了嗎?
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員卡爾.佛雷(CarlBenediktFrey)和麥克.奧斯本尼(MichaelA.Osborne),2013年9月曾共同發表一篇論文〈工作的未來:哪些工作容易電腦化?〉。這篇論文常很常被各大媒體引述,且結論大多是:現有的職業,有47%以上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根據這項調查所推論出來的結果頗耐人尋味——儘管人工智慧非常強大,但有兩類工作對電腦及機器人而言仍相當棘手,難以取代之。
第一種是需要創意及高度溝通能力的工作,包括創業家、經理人、行銷人員;或是撰寫暢銷小說、製作熱門電影等藝術類的專業人士,這部分應該不難理解。
但另一種讓電腦、機器人難以干預的工作則有些令人意外,像園藝專家、理髮業者、廚師等非典型勞動者(倚靠專業技能),也落在不被人工智慧威脅的安全範圍內。
這類工作除了需要仔細觀察人、事、物之外,還必須具備靈巧的手部動作。用更專業的用語來說,這是一種結合「模式辨識(如視覺、聽覺)」及「細部運動神經」的工作,只有經過數百萬年演化、擁有高階智慧的人類才可勝任。
有趣的是,儘管人工智慧可做極其複雜的計算,卻無法取代理髮師、廚師這類動作看似單純、背後其實需要長期經驗及判斷力的技能(意即:明明很簡單的動作,卻無法被機器替代,例如迄今尚未出現能替人類剪髮的人工智慧)。此一違背常識的矛盾被稱為「莫拉維悖論」(Moravec’sParadox),由人工智慧專家漢斯.莫拉維克(HansMoravec)、馬文.閔斯基(MarvinLeeMinsky)於1980年共同提出。
而另一方面,高取代性的工作則為「在辦公室處理單純業務的行政人員」、「銀行窗口」、「工廠裡的工人」等,基本上一直在重複單調作業的職務,就很容易被業務軟體、產業機器人等高端技術搶走。
從過去的研究調查中(例如《第二次機器時代》一書所提及的各種報告)可得知,這種趨勢將會越來越明顯。但根據前述牛津大學〈工作的未來〉調查,今後機器學習和機器人的進化會越來越快,因此上述受莫拉維克悖論「保護」的非典型勞動者,未來還是極有可能被機器人、人工智慧取代。最後,人類未來所能守住的工作範圍,將會越來越小。
哪些工作會消失,哪類工作更吃香?更多內容詳見《下一個統治世界的企業:人工智慧讓47%以上工作被機器人取代,我如何把威脅變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