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竣傑 圖片來源:廖祐瑲
這是南科管理局首次舉辦的「南科FRC機器人種子團隊及教師培訓營」,曾經參加「FRC機器人競賽」的台北美國學校、北一女中及協同中學師生,指導高雄與台南的20 間高中職學生,一起學會如何讓機器人完成任務。
儘管不是每個人都事先了解機器人構造或原理,但當講師解釋C++與JAVA 程式的內容,和馬達及氣動裝置啟動後,就可操控機械手臂的過程時,台下學生顯然聽得津津有味。 培訓營講師、北一女老師陳正源指出,一旦開始接觸,就會發現程式編碼和AI概念並不難懂,只要願意鑽研,就不用畏懼日新月異的科技浪潮。
南科管理局長林威呈指出,開放創作者帶著機器人在自造者空間測試、練習,甚至可以解決企業問題。自造空間如同軟體開發的原始碼(Open Source),在資源爆炸的時代,讓創業者、企業和學生都自由運用,反而有助思考問題,透過嘗試找到解答。
科技部長陳良基日前宣布5年內將投入160億元於台灣的AI科研戰略計畫時,就提到智慧機器人創新基地,年底還會設立AI創新研究中心。中部科學工業園區與南科更要打造機器人製造基地,不難想像,未來不怕沒空間發揮創意,只怕「點子不夠多」。
「知識不斷整合,所以一定要跨領域,」陳良基點出。產官學界聯合打造出能自由發揮創意的空間,年輕人要充分運用,在自造基地親近未來科技,激發創新的火花。
創新創業資源其實俯拾皆是,全台創新育成中心、共同工作空間、訓練場地都可測試點子。行政院在北、中、南各設立一處青創基地,同樣提供創業者和不同創業團隊或業師交流的平台。台灣矽谷創業家協會理事長趙式隆認為,人只要有創意,就不會被機器人取代,懂得善用這些資源,不怕沒有發揮空間。
當然,詹魁元也提醒:「沒有專業的合作都是假的,擁有本質學能、專長,才能和不同領域者合作。」他說,創新、實做基地多,跨領域合作也成趨勢,但學生在校時仍不能拋棄專長:「若對自己的學門知識都不清楚,怎麼提出建議?」
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曾言,台灣沒有機會發展AI,其實危機意識早已蔓延校園與業界,以課程、資源與空間打造有軟體思維的未來人才,AI卡位戰,台灣已經鳴槍起跑!
台灣創新空間
1.校園新創
●台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
●台大車庫
●交通大學Startup Lab創業實驗基地
●成功大學創新創業辦公室
●東華大學創新育成中心
2.政府資源
●空總創新基地
●行政院青創基地
●科技部南部科學園區Maker Space
●科技部中部科學園區智慧機器人創新自造基地
3.製造者空間
●IoT LAB加速器
●Future Ward未來產房
●Fablab Taipei
●Maker Faire 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