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閔聲、楊竣傑 圖片來源:pixabay.com
2. 「不被取代性」是動態的,必須每個階段都調整
說實在的,一百年以後,不要說各種「師」可能被取代,屆時人類各種生產、服務、消費活動都不是現在能想像的。
所以,預言未來沒有程式工程師,因此現在不要念資工系,或是現在趕快改行做別的(即便自己沒有熱情),都是過份憂慮的舉動。
比較實際的作法,是在每一個專長上累積無法複製的「深度知識」(high level knowledge──李開復的用語),特別是必須綜合多種知識、跨領域的核心能力。
更重要的是,必須隨著時代及科技變化,自己有計畫地持續累積,才能面對下一階段的挑戰。
記不記得就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底片、隨身聽、錄影機已經消失了,但運用核心能力、成功轉型的公司存活下來,其他的則倒閉了。個人也是一樣的,我們必須持續學習及成長,才能面對下一個十年。
3. 放心,靈魂是無法被設計出來的,而且需要被開發提升
最後這個想法有點抽象,但很重要。看一下眾科技專家對於未來「程式是否能設計程式」這件事的看法,會發現他們比較共同的預測是:
關於特定工作或活動,機器可以學習演算法進行程式設計,並且學會如何透過分析自己的程式碼來改進自己。
但重點是這些「特定工作或活動」是針對我們目前面對的問題及需求。而當人們享受AI帶來的便利進步時,又會有新的問題及需求產生,是過去的演算法無法處理的,屆時就需要具備複雜深度知識的人,藉著人特有的心智靈魂來設計更高深的解決方法。
4. 要讓自己不被機器人取代,關鍵是認知自己跟機器人的差別
阿宸與小婕都可能走上被取代的危險路徑,但也都可以藉著主動整合知識、持續地培養核心能力,讓機器人及AI成為幫助自己發揮專長的利器。
聖經羅馬書說「不要把自己塞入這世界的模式,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就可以明白創造、設計我們的那個美好的藍圖。
→酷編推薦:【別總想「犒賞」辛苦的自己】只靠「犒賞」撐下去的工作,你該想想自己是否適合 >>>
〈本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