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竣傑 圖片來源:廖祐瑲
當AI大軍來襲,單一科系將無法解決「複雜世界」的難題時,學校及社團投注跨領域資源,創新基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讓年輕學子「擁抱」新科技,培養找尋原因、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源源不絕的點子變成改變世界的創意,這股浪潮,已經成為台灣面對未來的「現在進行式」。
「人坐在膠囊裡,從公車送到機場後,由機器人搬運膠囊到飛機上,不僅省下通勤時間,對殘障也有幫助。」「未來無人車上路,道路全部地下化,地上就能打高爾夫球。」台上學生對未來交通,提出天馬行空的想像,這堂課不隸屬於特定科系,而是台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 的「創新車輛設計」課程。
授課的是台大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詹魁元,只見他要請學生把概念化成實物,學生坐在地板上組積木、切割保麗龍,試著做出未來交通樣貌的原型。這是學生運用「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解決問題的第一課。
解決問題為導向 打造同理心人才
詹魁元表示,愈來愈多問題不能只靠單一能力因應。他不斷向學生強調:
「我不鼓勵你們要做什麼事,而是要解決什麼問題。」先從「同理心」確認人的需求,再找到合適夥伴動手做、說故事,是創新設計學院希望培養學生的能力。
2014年,詹魁元與其他老師到史丹佛大學的d.school上了3天課,開始嘗試在現行教育體制下運用。2015年創新設計學院開課後,師資多由跨科系老師組成,例如「暖科技」由機械系、城鄉系、公共衛生學院的老師合開,要創造讓身心障礙兒童開心玩樂的公共遊樂空間。上課甚至安排「木工藝實作」,透過實際製作手工木椅,了解產品與使用者體驗的關係。「實踐想像」的課程概念更吸引了台灣師範大學與台灣科技大學的學生前來跨校選課。
中南部科學園區 打造機器人基地
變化不只在大學校園中發生,更一路向下延伸到高中。「左轉,左轉,剷起來了!」8月19日,科技部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的「自造者空間」人聲鼎沸,大家手中握著操控機器人的搖桿,不斷嘗試讓機器手臂鏟起塑膠球,然後直線加速、過彎,學會用程式指揮它靈活擺動。
這是南科管理局首次舉辦的「南科FRC機器人種子團隊及教師培訓營」,曾經參加「FRC機器人競賽」的台北美國學校、北一女中及協同中學師生,指導高雄與台南的20 間高中職學生,一起學會如何讓機器人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