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閔聲、楊竣傑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吳必然X師──律師/老師/牧師/業師,就是被預言AI即將取代的各種「師」。經常做的是企業併購以及輔導青年創業,並參與許多社會企業和非營利組織輔導。目前也是台北樣教會負責人,專門針對社青職涯、全人發展給予輔導。

阿宸從小著迷於機器人,從動畫到科幻小說,從家用人形到工業生產機器,他都有研究。面臨選擇大學科系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選了資工系,目標是將來作一個設計機器人的軟體工程師。

但是他最近開始有點焦慮,因為他看見Alphago藉著深度強化學習(DeepMind)擊敗人類近10年最強圍棋選手,而且愈來愈多專家預測程式設計將死、工程師將失業,因為人工智慧(AI)會具備現在工程師一樣的程式設計能力。

他從小熱愛嚮往的機器人時代,現在反而是他的夢魘。

另一方面,小婕雖然從小擅長自然科學,但大學選擇念法律,並且結合她的強項,進入以科技整合為特色的法律研究所,目標是未來作一個科技法律師。

最近周圍的人紛紛好心地跟她分享一則新聞:專家預言AI會取代任何帶有「師」的腦力白領職位。因為機器不需要薪水,它們聰明、高效、勤奮,只需供電和網路,就會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上班」。

最先受衝擊的職業是金融,然後是醫師、律師、教師。但小婕看起來不太擔心,因為她有在注意這些趨勢,而且明白自己必須建立機器無法取代的能力。

上面兩個例子聽起來是否有點矛盾?投身AI、機器人產業的工程師阿宸擔心自己的工作被取代,而被預言即將沒落的律師小婕,卻胸有成竹?

仔細看一下相關的科技分析及預言,不難發現幾乎所有專家都說未來會有天翻地覆的大改變,具備AI的機器會出現在我們每天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但是,幾乎沒有專家能大膽預言長期的狀況,例如:30年後程式設計師是否存在?以及扮演什麼角色。

面對這些,年輕的你,焦慮不是辦法,無視科技衝擊當然更是愚蠢。我們能怎麼預備呢?這裡有幾個想法:

1. 沒有一門學科能保證不被機器人取代,但大部分的工作都有不可取代的「人性」在其中

現在的學校教育的設計目的,主要是教授基礎知識。說得更白點,每一個科系都是由過去成績優異的學者,根據他們的專長,傳授給現在的學生,本來就沒有(也無法)保證學生具備未來的生存能力。所以,當我們還在學校的時候,要主動地尋找、組合、學習未來需要的知識。

換言之,不要安逸於書本或老師描繪的「安穩」、「有保障」的工作前景,因為這些是過去式的概念。相對的,若是自己對某一項知識及工作有熱情,即便那是眾人預言會被取代的工作,也可以在其中找到機器無法取代的人性因素。

例如,律師搜尋法律規定及判例的工作一定會被取代,但律師洞悉當事人雙方的微妙互動而從中促成協議,並以主管機關當時可以接受的創新模式做成交易架構,請問這項工作在短中期怎麼會被機器人取代?

更多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