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一年內大大小小的競賽約有近百場,忙碌的半導體廠為什麼要花時間辦比賽?
如果說,台積電是晉用台、清、交、成等頂尖大學理工科畢業生的大戶,相信不太會有人反對。在LinkedIn上約有2萬名台積電員工註冊,觀察其員工的學校背景,這四所大學壓倒性的名列Top 4,占比超過1/3。
要管理、激發一群頂尖優秀的人才持續追求第一,除了高薪誘因,還有什麼方法?
台積電的學習中心以「搭建擂台」的方式,全年舉辦各種大小競賽,激出一群頂尖大腦「不尬意輸」的神山志氣。前台積電技術副理、現為閱讀前哨站站長的瓦基分享,競賽就是台積人的日常,小至工廠內自己辦無塵衣穿脫秒數競賽、大到全公司大型專案競賽,一年大大小小的比賽可能將近100場左右。換言之,三天兩頭就有一項競賽,在台積電各個廠區或單位比武過招。
可別小看這些競賽在管理上的意義,它可能比上課更有用。
以這2年才開始辦的ESG Award為例,第2年參與件數便飆破1,000件以上。
因為ESG是新興管理課題,在多數企業一開始是「由上而下」發動,如何變成「由下而上」的全體信念,對台積電這樣的國際大廠而言更加迫切。
「宣導是靜態的,而比賽是動態的。」ESG部經理張麗絨說,過去推動僅限縮在CSR報告書的規劃與撰寫,「好像只是單一部門的工作」,改用競賽形式推廣後,立刻激出更多員工的行動力,「大家都很想勝出,所以很願意主動了解ESG。」
賽前的50場專案諮詢會,有8成的參賽隊伍參加,會議裡最多人問的是:「什麼是ESG?跟我的工作有什麼關係?」足見競賽帶來的主動求知效應。
「透過競賽,會很自然地在專案中連結它(ESG),」ESG Award獲獎者之一,台積電智能製造中心副理張慶榮說。他手上例行任務有10件左右,參加比賽讓ESG進入他的工作領域,無形中也增加了個人競爭力。
台灣美光科技董事長盧東暉在全球半導體市場征戰大半輩子,擁有博士學位的他與全球各國頂尖工程師的互動經驗豐富,他的管理心法是:「剛畢業的新人,尤其是從一流學校出來的,如果進了一個組織發現我是最聰明的人,他就覺得沒有挑戰性了。有學習文化的組織才能持久。」
台積電的競賽文化,某種程度上也印證了盧東暉的看法,
讓一群頂尖人才自動比武,激勵出不落人後的企圖,進而達成留才與保持企業競爭力的效果。
根據台積電內部統計,部分比賽甚至可達近1/4的員工參與率,即約1.5萬員工同時參加。去年舉辦的產能品質持續改善專案競賽(CIT),就有8,500件提案參加發表會,創造逾新台幣120億元的效益。
用競賽激發員工的戰鬥魂,也會有助於發展人才的軟實力,特別是溝通表達。
張慶榮以「晶圓下線自動化」專案獲獎,源於發現有許多作業員在工廠中從事粗重、反覆的晶圓搬運、拆封、上架等任務,因此想要優化流程。最後不僅以自動化實現綠色製造,也符合ESG的友善職場指標,降低員工95%的搬運量。
由於專案需要串聯內外部很多人、流程與供應商,最後競賽簡報時,更要在副總級組成的評審團前報告,所需的溝通表達力,讓技術背景的張慶榮直冒冷汗。
過去張慶榮的報告,只要把設備數值、性能講清楚就好,但用這樣的方式設備商與評審都不會買單。
為此,張慶榮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練習口說與肢體表達,將艱深的技術語言,轉換成讓每個人感同身受的故事,並用影片取代數字,呈現出專案前後的差異。
張慶榮分享他的學習心得:「開發設備不是在秀裝備,而是要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採用這個設備創造了什麼影響力。」這段過程讓他的主管沈香吟感動地說:「原本酷酷的慶榮變暖男了」、「ESG Award改變了他。」
「原本只是部門內的idea,但是透過競賽做出成績,相關供應商、半導體同業都來詢問,也想使用在他們的工廠,」沈香吟和張慶榮在競賽中看見自己的影響力與成就感。
創新,是企業生存的DNA。根據BCG《2021創新企業報告》,高達75%的企業都將創新視為最優先事項。在台積電上班,你不是在工作、就是在比賽的路上,保持卓越絕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