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典範

2人就有1人待10年!麥當勞打造千人正職大軍

文│張紹敏 圖片來源│麥當勞提供
在少子化、缺工潮,加上疫情衝擊下,麥當勞針對人力措施進行大盤整。

一般人對速食餐飲業的印象,多半是低薪、高工時,只適合當成職涯的短暫跳板。然而,作為許多人的第一份工作,在台灣每30人就有一人曾當過兼職員工的麥當勞,現在正力圖翻轉這個刻板印象,讓加入麥當勞成為更多人的終身志業。

麥當勞目前在全台擁有超過22,000名員工,過往約有9成人力為兼職計時人員,其中40%來自學生族群,如今麥當勞已成為正職52%員工年資超過10年的Family企業。

在少子化的壓力下,各家分店逐漸感受到招募困難。新冠疫情肆虐,更暴露出餐飲業仰賴兼職人員的潛在危機。

在疫情升溫期間,麥當勞發生餐廳員工不願排班的狀況,即便公司在第一時間提供防疫物資、疫苗險等措施,成功穩住第一線的服務量能,但仍舊凸顯人力結構轉型的必要性。

2021年8月,麥當勞大舉開徵1,300位「正職服務員」,強調穩定排班,且到職當天就有10天特休與7天家庭日。應徵者中不乏退休老師、教官、銀行襄理與家庭主婦,引起矚目。其實,招收正職服務員只是麥當勞多年來的人力布局之一。麥當勞如何應對可預期的缺口,要追溯到2016年便已展開的多元人力池策略。

用老方式找不到人,另闢多元人力池

當現場人員高度仰賴學生族群,排班就必須配合學生上課、考試,以及寒暑假日程,這也是造成人力波動的原因。有鑒於此,麥當勞6年前便開始研究如何多元晉用新住民、僑生、中高齡等族群,維持前線人力的穩定性。

「我們都知道新住民的人力池很大,但我必須要說,我們以前沒有接觸的經驗,」台灣麥當勞人力資源部副總裁藍郁琇坦言。

吸納新族群並不容易。以新住民招募為例,最初麥當勞貼出許多徵才海報,卻幾乎無人應徵。為此,麥當勞主動聯繫移民署,合辦新住民職場體驗營;同時也將訓練教材、餐廳現場指示翻譯成多國語言,試圖降低接觸的門檻。

「磨合的過程是辛苦的,也要讓本來的員工相信這件事是對的,」台灣麥當勞營運管理部副總裁楊世和表示。餐廳端長年習慣聘用年輕學生,不易改變招募與管理模式,但隨著高層積極倡議「擁抱多元」,基層也觀察到新型人力在穩定度、給班狀況和工作態度上的好表現,開始正向看待此事。

自2017年至今,麥當勞兼職員工中,新住民、僑生、陸配、中高齡員工成長了7%,並計畫持續提高比例。

首次徵正職服務員,提升服務暖度

擁有穩定兼職人力池後,麥當勞想進一步打造餐廳的「中流砥柱」。因此自2020年開始招募「正職服務員」,目前退休人士、二度就業的家庭主婦就占了8成。

麥當勞觀察到正職服務員能帶來3大效益。第一,應徵者把這份工作當作職涯新跑道,對於訓練投入度更高、技能更純熟。第二,因為排班穩定,正職服務員很容易認識在固定時段來店的常客,提供更細膩的服務。最後,他們大多資歷豐富、工作紀律強,很容易帶動兼職同事的表現。

和德昌麥當勞學院校長朱黛芬觀察:「這些比較年長的服務員進入餐廳後,他們對人的敏感、熟悉度,帶來很多與顧客互動的小故事。甚至怎麼讓餐廳營運更有效率,像在自動點餐機前指引客人,也是他們提議的。」

當然,要幫助這些中高齡的正職服務員適應餐飲工作的快速步調,也需要有別於過去的訓練設計。麥當勞挑選了全台22家訓練餐廳,採取集體訓練,培養正職服務員間的「同梯」情感。在經過8~10週、30個工作站的訓練後,才正式分發不同餐廳。而分發後的前三個月,還會指派一位同仁從旁帶領他們接軌新環境。

看到各地餐廳所產生的化學變化,讓楊世和十分感動:「這些年長同仁雖然動作比較慢,會被吐槽,但他們常常教訓那些遲到的年輕人、還叮嚀他們要認真念書⋯⋯,餐廳的氣氛變得很像家人。」

8成員工靠App學習,累點換獎

除了引入多元人力池與正職服務員,麥當勞同步積極尋找與Z世代溝通的方式。其中,數位學習App“E-Learning”可謂代表作。

麥當勞向來以鉅細靡遺的訓練手冊聞名業界,為了貼近新世代慣用的學習管道,自2015年起,便著手將紙本教材轉移到手機上的E-Learning。每位麥當勞員工都擁有獨立帳號,能在App中檢視個人訓練的儀表板,並透過精美介面和有趣的動畫上課。

E-Learning的一大亮點是「累點換獎」機制。員工在完成各種任務後,可以換取小至領帶夾、大至電器用品等獎品。而且,不只有完成課程能得到點數,用App上傳活動照片、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體會,甚至連自我檢視「今天是否有保持微笑」、「是否熱愛家庭」等等,都可以累積點數。

此外,這個App也成為餐廳營運端的管理工具。例如,高階主管皆擁有「贈點」權限,在巡店期間,若看見員工在某項工作上表現優異,只要QR code一掃,就能馬上透過點數獎勵,很符合Z世代對即時回饋的需求。楊世和笑說:「以前我這種人去餐廳最討人厭了。不過,知道我會贈點後,餐廳反而會常常打電話邀請我去,變成一個好玩的、良性的循環。」

如今,E-learning上每年有20~25檔員工激勵活動、40~50則學習公告,更有8成員工活躍使用。朱黛芬也高度肯定:「透過一個App,讓人員訓練不只發生在課程當下,也能持續創造彼此學習的氛圍,最終形成公司文化。」

厚植Family文化,5成員工年資破10年

在麥當勞全體正職中,52%員工年資超過10年。藍郁琇回憶:「我記得第一天上班,會議室裡坐了10個人,統統在麥當勞工作了15年以上。我自己做HR的,也在不同企業待過,很難想像一家企業的員工忠誠度這麼高。」

人之所以想轉職,不外乎想追求不同的經驗、更好的薪水或頭銜。而在麥當勞不論是兼職或正職,人人都能申請管理職,或轉調到採購、人資、訓練等不同部門,滿足職涯需求。

已經在麥當勞服務超過30年的朱黛芬表示,她也是從打工做起,3年後成為餐廳經理,又被送到麥當勞漢堡大學、回來發展新事業,在麥當勞經歷了很多人生中的「第一次」。

除了長遠的職涯選擇,麥當勞深厚的“Family”文化更是業界少見。「不只是把同事當家人,還要把同事的家人納入這個大家庭,」朱黛芬強調。麥當勞經常在座談會、頒獎典禮或員工升職當天,找來員工的家人錄製驚喜影片,甚至到場參與。「我還在當餐廳經理時,有一次頒了一個獎學金給員工。

她很努力打工、功課又好,我就偷偷寄車票給她在台南的媽媽,請她上來參加。」母女相擁而泣的畫面,深深烙印在朱黛芬腦海中。

隨著跨語言、跨世代的人力加入,在今天走進麥當勞餐廳,可以發現新的Family文化正在發酵。有廚房傳來泰語、越南語的招呼聲,有年輕員工正在向中高齡員工傾訴不敢對爸媽說的煩惱,也有同時在麥當勞服務的母女檔。

當餐飲業紛紛靠「拉高時薪」對付少子化、高齡化和疫情造成的人力衝擊,麥當勞看見藍海,根治長期仰賴年輕打工族造成的隱憂。

他們最終的期待是,讓更多樣貌的人把麥當勞視為職涯起點,當每位員工被問起自己的身分時,都能驕傲地回應:「我的血液裡,流著麥當勞的番茄醬!」

麥當勞穩固人力心法
❶ 兼職人力多元化:接觸新住民、僑生、陸配、中高齡人士,並輔導餐廳端與新型人力融合。
❷ 增設正職服務員:排班穩定、比照外商給假,吸引資歷豐富的二度就業者,帶動兼職同事更有向心力。
❸ 開發數位學習工具:以App取代紙本訓練,藉由點數回饋,促進新世代學習風氣。
❹ 落實Family文化:提供長期職涯發展選項,且讓員工家人親身參與各階段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