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hoto by Kimberly Farmer on Unsplash
學習力
能力長在嘴巴上
「學習」不是為了建立某種能力,它本身就是一種能力。在職場要培養的學習力,最關鍵的,就是思維的改變。首先,要跳脫自己是員工的框框,讓自己擁有當老闆的思維,強調自主性,會自動「發現問題」以及「找尋資源解決問題」。
新鮮人對工作有很多困惑或不知從何下手,乃正常現象,但切記不要太在乎面子問題、自己埋頭苦幹,因為「能力長在嘴巴上」,只要積極一點主動請教資深同仁,或透過細心觀察「偷學」,許多新能力與判斷力,自然在過程中漸漸累積出來。
至於學習的過程,要從自己的能力範圍開始,然後慢慢擴大重點與領域,也就是訂出學習目標的優先順序。
第一種學習目標跟「工作」有關,一方面為自己的專業加分,一方面又可以增加職涯的廣度;第二種學習目標跟「興趣」相關,將自己的興趣與未來工作領域結合,規畫3.5年的職涯發展。
合作力
拒當天兵,團隊好共事
懂得如何共事,是新世代工作人在進入職場時首要該具備的特質之一。懂不懂得與周遭的夥伴合作,效應大到足以影響個人生涯,決定你是萬年科員還是將才;小則左右職場氛圍,影響你的辦公情緒。
除了擺脫個人本位主義和廣結善緣,修練高EQ與面對職場人際衝突的柔軟身段,還有8種職場人際地雷勿踩:
1.使用惹惱他人的肢體語言
2.公開的反對與頂撞
3.不尊重他人發言權
4.為反對而反對
5.憤而離席或一走了之
6.人身攻擊或愛翻舊帳
7.過於偏激決絕的措辭
8.把小對立搞成大反抗
英語力
最值得的自我投資,戒掉囧英文
愈來愈多企業在求才時直接把英語能力作為指標,換言之,英語好,工作機會相對多更多。而在日常工作裡,大部份企業也很注重員工「email溝通使用英語」、「用英語開會與簡報」、「能撰寫商用英語文件(如合約、計劃書)」。不過,要有效提升英語力,還是得回歸工作者的自我成長動機,從企業的需求面開始,延伸為自己想要的技能,才會持續進步。
抗壓力
壓力不會消失,學會跟它共處
對剛踏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而言,震撼教育幾乎無所不在。根據《Cheers》雜誌「2014年台灣2000大企業人才策略調查」,有3成7的社會新鮮人離職潮是集中在試用期未滿的3個月內(見第38頁)。
對工作者而言,職場上的壓力不是「適應後就會消失」的短期問題;因此,懂得管理壓力,進而能耐壓、抗壓,儼然已成為「人才」另一項重要指標。
其實,高壓力的另一面,就是高成長。如果在面對壓力時,先看見未來可預期的果實,不斷告訴自己「多撐一分鐘」,也能逐步累積出抗壓性。多承載一點點重量,再把它轉化為效率和動能,往往是決定你能否脫穎而出的理由。
解決力
消滅問題,把事做完更做好
職場的工作,處處是需要工作者動腦筋、花心力解決的問題,因此,把事情做好,背後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事實上,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抽象的觀念,而是可以從日常生活細節中去培養。
首先,遇到問題時,先自提3個因應方案回報給主管,讓主管有所選擇;最糟糕的就是碰到問題雙手一攤,被動等待主管幫忙想辦法。
其次,「想清楚」比「趕快做」重要。事先掌握重點與原則,自己才有更精準的判斷,知道應該優先解決哪些問題,希望達成哪些目標。
此外,職場的工作,絕大多數需要靠團隊合作完成,因此,提升解決問題能力的另一個面向,就是與同事或上下游單位合作順利。
最後,找到「引進門的好師父」。很多企業都會安排資深工作者協助社會新鮮人,而對於社會新鮮人而言,即使公司沒有指派,不妨主動尋找可以指導自己解決問題的資深前輩,效果會更好。
以上這5種能力,其實都可以透過日常工作培養具體的想法與實踐,相信很快就能在職場新鮮人時期,逐步建立起提升自我的能力,把事情做得更好,對未來職涯發展也更能摸索出想要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