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務實、愛好當面溝通、渴望生活與工作平衡的Z世代進入職場,企業該如何贏的他們的心?
根據聯合國統計,從2019年起,1995年之後出生的Z世代,已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群體,占總人口約3成,這群普遍由五、六年級的X世代養育、在金融海嘯陰影中長大的新世代職場大軍,在多項調查中,都顯示出其務實、開放包容及高數位科技能力的特質。
做一支有趣的錄取通知影片
《紐約時報》雅茲梅‧休斯(Jazmine Hughes)報導的「掌握Z世代員工?雇用一位世代顧問吧」(Handling Gen-Z staff? Hire a "generational consultant" ),提及在美國,有5%超過85歲者仍工作中;千禧世代約占勞動力一半;當Z世代加入後,在零售業、服務業等領域,甚至可看到5個世代角逐同一份工作。
針對這群渴望「工作與生活平衡」的Z世代,文中指出,一半以上的人有第二份收入。「年輕人喜歡找那些讓他們可以在工作之餘賺外快的公司,例如開Uber、幫人遛狗、網拍,」休斯補充。
企業若有心得到Z世代青睞,從招募開始,就得朝「個性化」努力。報導中採訪了大衛‧斯蒂爾曼(David Stillman)和喬納‧斯蒂爾曼(Jonah Stillman)這對Z世代顧問父子檔,他們的建議包括,不要只是發錄取通知函,可以效法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做法,拍攝新聞影片,由校長(企業CEO)和主播,聯合播報當事人被錄取的消息,畫面下方同時跑橫幅標題、並寫出錄取者名字,以茲慶祝。
進入公司後,經理人如何轉換思維,管理這群新血?《富比士》雜誌專欄作家、美國職涯規劃師艾希莉‧史塔爾(Ashley Stahl)在「如何管理Z世代工作者」(How To Manage Generation-Z Employees)一文,指出首要任務是「給他們足夠的工作安全感」。
「因為Z世代的成長過程,看見許多前輩、兄姊,因著金融海嘯的衝擊,還不出就學貸款、找不到工作,」史塔爾鼓勵雇主實施3個提供Z世代安全感的作為,分別是:提供發揮領導的替代方法、多元的溝通管道、看重薪酬福利。
給予創意任務比升遷誘人
有關「提供發揮領導的替代方法」,史塔爾分析,Z世代對「陪伴公司成長、成功」的渴望,普遍大過「升遷」。也就是說,拿職稱做誘因不會太有用;傳統的分工方式,也無法激起他們興趣。
主管不妨透過各種專案,授權給這群樂於承接任務、發想創意的年輕人,因為「有75%的人喜歡在一份工作中,擁有多重角色,」她指出。
討厭墨守成規的Z世代,熱愛當面溝通,「他們從小被各種數位螢幕包圍長大,也因此,面對面反而為他們帶來參與感、愉悅感。」史塔爾的第二點提醒,就是管理者要「善用多元溝通管道」。
「如果你有遠距工作的Z世代下屬,用視訊電話,會比單純打語音電話更好,」史塔爾指出,若是在辦公室工作,也可以適時召開經常性會議、專案會議,讓他們感覺到「與人有連結、成為團隊的一分子。」
最需要即時回饋和等值薪資
史塔爾進一步指出,最近的研究顯示,有75%的Z世代,「寧可使用簡訊,也不要打電話。」但她也鼓勵管理者:「不要吝於給予回饋。」因為Z世代也渴望「即時對話」。若主管能固定以每天、或每週為單位,給予其工作成效簡短但明確的回饋,就能讓他們得到工作的安全感。
第三點,是看重薪酬制度。「擁有可靠的工作收入,對Z世代是很重要的價值,因為他們不想再面對金融風暴的牌局,不願意妥協於現實,」史塔爾強調,Z世代只要覺得工作與工資等值,就會更認真工作、願意在一家公司待上更久,「這點是跟千禧世代最大的不同。」
另外,她也鼓勵企業跟Z世代下屬談論個人「最看重的價值」,回饋其需求。例如"Gen Z"一書中指出,Z世代的最大自我認同,來自工作和教育的成就;但也有人期待的是,每週可以在家工作一天。
整體來說,Z世代跟千禧世代很不同,儘管他們喜歡科技、擁有成長思維與價值取向,但他們更加渴望人與人的連結、想要工作安全感,雇主只要重視他們在乎的價值、意義,給予資源,就能留住這群年輕人、減少他們跳槽的風險。
「現在就花時間升級管理策略、迎向下一波職場浪潮,只要跨出正確的一步,必然會得到Z世代對組織的認同、積極參與。」史塔爾道出結論。
1995年後出生的Z世代正式踏入職場!日前《Cheers雜誌》與全台最大網路社群平台Dcard聯合進行「Z世代全方位萬人大調查」,真實反映出台灣Z世代心聲與在地觀點。Cheers副總經理許家榮指出,在網路環境成長的Z世代勤奮務實,但對職場與工作的想法不同於父母長輩:除了薪資條件外,更重視組織氣氛、培訓升遷制度,及快樂工作,實現夢想。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