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閔聲 / 2018-01 / 圖片:unsplash.com

既然零工經濟來勢洶洶,沛然莫之能禦,究竟對個人而言,機會與挑戰各在哪裡,又該如何站上新時代的浪頭,而非被它淹沒?

在行動網路推波助瀾下,「想做才做」成了當代零工經濟的獨有特色,也讓多職、自由的生涯規畫變得可行。而大環境的時代背景,更讓一切顯得「水到渠成」。一方面,它呼應年輕世代渴望追求不同體驗、對工作與人生擁有更強主導權的價值觀;另方面,各種破壞既有遊戲規則的競爭模式不斷出現,若僅以原有的組織結構因應,不免左支右絀,也促使企業愈來愈傾向善用外部人力。無論供給端或需求端,都在快速朝同一個方向演進,引爆的效應自然不容小覷。

看優勢:彈性上班時間,實踐工作生活平衡

數字提供最好的印證:以104人力銀行外包網來說,目前已經有超過70萬筆接案會員資料;目前僅於雙北提供服務的啦啦快送,兼差司機也已經超過2萬人。

量變的下一步,就是質變。從管理到就業市場上的雇傭關係,都會隨之進入全然不同的篇章。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舉例,假使企業現在需要製作一份文案,大可以從線上平台出價,徵求寫手。由於網路資訊透明,企業比過去更容易比較作品,找到適合的接案者,同時又能降低聘用固定員工的人事成本。而本來建立在內部員工身上的核心能力「製作」,連帶地,就要轉變為和外部協作對象之間有效管控、溝通的本事。一旦這個比例上升到極致,「甚至有人預測,傳統的勞雇關係有一天將不存在,」他說。

銘傳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劉士豪指出,數位科技對勞動市場的最大影響,是顛覆傳統工作空間概念。他曾訪談一家專門替客戶操作粉絲頁的企業,這家企業有40多位正職員工,但其中三分之一從沒有和雇主在現實空間碰面,一切工作任務都透過線上溝通。「這些員工的身分一樣是正職,但因為不必被綁在辦公室,有時間就能接其他兼職;雇主若想壓低人事成本,也可以改採約聘,」劉士豪說。

既然零工經濟來勢洶洶,沛然莫之能禦,究竟對個人而言,機會與挑戰各在哪裡,又該如何站上新時代的浪頭,而非被它淹沒?

【零工經濟是靠一技之長吃飯的經濟】
具備專業技能的工作者,最有機會出線,若有炙手可熱的才能,就能要求高報酬,他們也最可能開創出同時揉合彈性、自主和意義感的工作生活。

看風險:自由接案收入不穩,別急著放棄正職

順勢加入零工經濟的行列,雖然無法立即扭轉台灣勞工普遍低薪、過勞的問題,但仍有「趨吉避凶」的雙重意義。何朝清現階段的主要收入來自快遞,但他始終保持「賺錢效率」相對較低的咖啡店工作,目的就是分散收入組合中「雞蛋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風險。

30歲的楊凱文,目前是自由接案的商業攝影師。他大學畢業後,曾在入口網站與拍賣商城擔任全職攝影,但一直希望有天能成為自由工作者,於是辭去正職,到業界知名的攝影師身邊當助手。

助手的薪水很低,但好處是可以利用空檔接私人的攝影工作。經過一年見習,楊凱文對技術已有足夠信心,但還是沒有立刻辭職,直到確定個人接案收入到達設定的數字後,才專心經營自己的工作室。「如果太早踏出去,很可能撐不過去,所以我選擇保守的做法,」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