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竣傑 / 2018-07 / 攝影:unsplash.com / Web Only

「27.7%」是日本2017年10月的65歲以上人口比率,依世界衛生組織定義,超過21%已是「超高齡社會」,日本卻有超過3,518萬名65歲以上老年人,加上總人勞動人口數持續減少、勞動力降低,嚴重影響日本國力。

此外,1955年以來,人口持續往大都市圈、東京圈流入,城鄉差距愈來愈大。年輕人湧入大都市,工作、租屋不易,但鄉村卻日漸老化。

這樣的趨勢,似乎也預示了台灣的未來。台灣社會面臨鄉村人口外流、人口老化的現況,都和日本相同,如何讓青年願意返鄉、勞動力在地方能發揮能力,讓政府與民間傷透腦筋。

台灣的青年回鄉,大多數為「個人選擇」,出於對地方事務、家鄉情懷等「一個人的決定」。對照日本透過「地方創生政策」,就不只是從政府端發動,更結合個人、企業、自治團體、地方組織,以政策發動民間資源,建立地方的經濟生態系,逐步吸引異鄉遊子回家工作。

日本吸引青年返鄉的計畫,可從2009年日本總務省提出的「地域振興協力隊推進綱要」談起。地方自治體對外招募地方振興隊隊員,在地域可工作1~3年,薪資由政府補助,除給予資源外,KPI並不嚴苛,吸引年輕人從都市回鄉實踐理念、建置商業模式。

2015年總務省調查945個任期結束的隊員意願,59%受調查者願意繼續留在當地,顯然將人吸引回地方後,當人與人逐漸熟稔,建立關係,自然有留下努力的動力。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2015年以國家戰略推動地方創生,希望2020年可打造地方新的「人」的流動、創造地方安穩的人才工作環境。啟動的端點不是一味鼓勵人才回鄉,而是強化企業在地方設置據點、擴大地方雇用,也讓地方經濟活絡,甚至建立「地方創生學院事業」,授課教導各種難題及解決方法。

日本政府並直接分階段訂立國家戰略特區,例如關西圈、兵庫縣養父市、秋田縣仙北市等,設定不同目標,使不同領域、範疇的人才,到地方發展時有所發揮,並建立地方特色。

儘管有明確的政策規劃,但最終活化地域者,仍是「人」。透過業師給予指導,共同摸索合適的經營模式,使理想落地,不至於「打高空」,才能留住人才、活化地方。

日本的政策,值得中央、地方與有心返鄉的青年參考。

延伸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