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Cheers雜誌第205期
扎克(Zachary Witzel)高中畢業時,一點也不急著上大學,他計劃壯遊1年,先到中國學幾個月華語,之後隨意看看世界。旅程結束後,再回美國申請離家最近的名校: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
高中4年,扎克擔任過維吉尼亞州福爾斯徹奇市(Falls Church)學生代表、喬治梅森高中學生會主席;曾參加模擬聯合國會議、資安競賽、街友扶助組織義工,2015年以全校第一名成績畢業,還通過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DP)。憑這些經歷,就算在海外流浪得更久,一定還是有名校敞開雙臂歡迎他入學。 但扎克在最後一刻放棄了他的壯遊計畫,直接進入大學。只不過,他的選擇不是擁有近200年歷史的維吉尼亞大學,而是2012年成立、要到2019年才會正式授予第一批畢業生學位的密涅瓦大學(Minerva School at KGI)。
「我原本沒聽過密涅瓦,是媽媽告訴我有一所大學,讓學生在4年學業裡體驗全球7個城市。我聽完後,做了些研究,幾乎是立刻決定申請。」 今年剛升大三的扎克解釋他的理由:「我想成為一個不平凡(extraordinary)的人、跳脫既有框架,我認為密涅瓦是個能讓我實現目標的地方。」 儘管才成立短短5年,密涅瓦大學已在全球打響名號。
2017年,共有20,400名高中畢業生向密涅瓦叩關,但只有1.9%的學生能通過篩選,申請難度更勝哈佛、史丹佛大學這些擁有傲人傳統的菁英名校。
週一上午10點,在首爾市中心的咖啡館,扎克正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 他計劃花6~8小時,準備隔天兩門課要討論的議題。如果一切順利,在傍晚尖峰時段前,他就能搭上地鐵前往城市的另一頭,參加當地人類學社團舉辦的小型研討會,當晚主題是「首爾都市設計的發展」。
「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不同文化、建立人脈網絡」正是密涅瓦大學最鮮明的特色之一。
密涅瓦以美國舊金山為基地,卻沒有傳統概念的「校園」,大一新生先在舊金山學習1年基礎課程,剩下3年依序前往德國柏林、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韓國首爾、印度海德拉巴、英國倫敦以及台北,各停留一個學期。 用7個城市取代校園,不只為了讓學生環遊世界,更重要的,是希望密涅瓦的學生有能力在世界任何角落發揮貢獻與正面影響力。
但,光是4年巡迴7個城市,就能讓扎克這類頂尖學生感覺「不平凡」嗎?當然沒有這麼簡單。
賓州大學商學院畢業、在科技業打滾10多年的密涅瓦大學創辦人尼爾森(Ben Nelson),絕對是傳統教育體系下的贏家。
但正因如此,更讓他確定目前美國高等教育在「培育未來人才」這項任務上,表現得一塌糊塗。因此,尼爾森毅然揮別科技業,募了筆創投資金、找來前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考斯林(Stephen Kosslyn)擔任創校院長,共同創辦一所他心目中的「完美大學」。
「大學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確保畢業生能找到工作。大學應該是訓練未來可以運作這個世界的人。」
尼爾森毫不掩飾他對名校「傳統」與「血統」的質疑;他創辦的大學,就是要推翻這些100多年來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名校規則」。
因此,密涅瓦入學門檻不考慮砸錢補習就能拿高分的SAT考試、不收大人物推薦信、不為了賣門票招攬運動明星組美式足球校隊。「密涅瓦要的很簡單,就是最聰明、最努力、最有企圖心的學生,再將他們訓練成有能力做出改變的世界公民,」密涅瓦大學亞太區總監羅凱(Kenn Ross)說。
考斯林認為,面對快速變遷的科技與職場,「讓學生有能力適應一切目前尚未存在的職業與工作」,是最迫切的需求。因此,密涅瓦的大一學生必須先學習正確的「思維習慣」,內容包括批判思考、創意思考、有效溝通、團隊合作。
「面對未來,唯一能確定的,就是沒有什麼事是確定的,」羅凱強調:「我們讓學生學的不是物理、化學這類知識,而是能持續進步的方法(learn to learn),目的是讓他們成為無懼未來(future proof)的人才。」
在密涅瓦眼中,一位教授面對動輒上百名學生的講授式(lecture)課堂,是最無效率的教學。因此,密涅瓦開發一套線上教學平台取代實體教室,任何有網路連線的地點,都可以是行動教室;為確保教學品質與互動性,每堂課最多只能有19名學生參加。
這套線上教學平台,藉視訊及語音讓參與者同步互動,每個人都能聽見所有人發言、看見所有人的表情、針對一項議題即時投票表態、一對一辯論。系統也能隨時切換至分組模式,讓同一組成員得以私下討論不受干擾。
「這是種非專注不可的上課形式,你必須隨時留意同學發言,才能適時表達意見。老師經常會突然在某個人發言結束後,指定另一位同學:『你覺得這論點怎麼樣?』」來自馬來西亞的阿文(Arvvin Maniam)形容,每堂90分鐘的課,都像一場機智問答競賽,即使他平均會先花4個小時準備,還是得時時繃緊神經,才能跟上節奏。
「課堂上大量的密集討論,是讓學生將思維習慣,應用在不同領域上,」密涅瓦學員經驗總監戈柏(Robin Goldberg)分析,密涅瓦大學不教「總體經濟學」、「計算機概論」這類網路上就能找到的課程,而是訓練學生用有效率的方式思考合作、找出解決方案。
因此,在密涅瓦的「課堂」上,不會有教授「告訴」學生,全球面臨糧食危機的幾大原因。相反的,學生必須在課前搜尋相關知識,再將成果帶到課堂。
教授上課方式是詢問:「請從下列選項,選出你認為最有效的解決糧食危機方案。」讓支持不同方案的學生分組討論、甚至交互辯論。
密涅瓦學生在不同城市學習的期間,學校會和在地政府或非官方單位合作,讓學生試著參與、並提供當地實際問題的可能解決方案。
例如在柏林,他們與國際組織共同設法讓西亞難民融入社會;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則進入官方教育機關,嘗試降低居高不下的校園中輟率。
暑期實習,則是密涅瓦讓學生在正確思維習慣基礎上,累積實戰經驗的途徑。
密涅瓦職涯規劃辦公室會與學生討論出兼具興趣、且對未來發展有意義的實習機構,由學校出面提出說明及申請。有超過90%的密涅瓦學生,在5~9月暑假期間自願參與實習,地點包括富士通、可口可樂等企業,以及加州理工學院、聖塔菲研究所等學術單位。
2017年暑假在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財務諮詢團隊實習的阿文說:「我說我想到資誠實習,學校就像經紀人般替我接洽。我只接到對方一通電話:『很高興邀請你來實習,你什麼時候可報到?』」
戈柏指出,2016年,校方針對所有接受密涅瓦實習生的單位發出問卷,超過90%的實習導師認為,準備升大二的密涅瓦學生,表現超乎預期;所有實習單位一致表示:未來願意繼續接受並推薦密涅瓦學生參與實習。
「從第一天,他就為公司產品和行銷團隊做出深刻貢獻,成為價值難以估計的珍貴資源。」這是醫療科技的新創公司Syapse員工,對扎克今年實習表現的評價;而扎克的醫學知識,幾乎全來自網路資源:「我實習做的,就是把課堂學到的技能應用在實務上。差別只在於不能像上課那樣大膽冒險,」他笑著說。
「我曾想過當經濟學家,但進了密涅瓦,才發現有趣、能做的事很多,例如到資誠實習後,我覺得財務顧問也很有潛力,」談起畢業後規劃,阿文坦承自己還沒下定決心:「我只想盡可能體驗、學習不同的文化和領域,誰知道幾年過後,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又會在哪裡?」
面對科技,沒有人能堅守原地,拒絕改變。密涅瓦大學認為,任何知識都可能落伍過時,唯獨正確的思維習慣與溝通、合作等核心技能的重要性不會改變。
取捨之間,決定了學生是隨時代興衰的平凡人,還是無懼未來的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