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甲大學「玩真的」,s.School燃燒你的學習小宇宙
世界經濟論壇公佈2020年職場最需要的十大技能,「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位居首位,但此項能力卻無法靠傳統教育書本知識學得,而必須透過企業與產業,以及社會這兩大真實情境的磨練。
鏈結未來技能的學習環境

逢甲大學於2017年成立跨領域設計學院d.School,與產業合作解決產業真實存在問題,以培養學生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今年再成立社會創新學院s.School,聚焦真實社會問題,除持續開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技能,s.School院長翟本瑞更希望因此觸動學生鬥志,激發學習動機。

翟本瑞在課堂上問學生是否在求學生涯裡有「學習的喜悅」,結果僅三成學生在才藝方面獲得成就感。在設定答案,透過考試評量學習成果的舊式教育框架下,沒有動機,也缺乏成就感,無感學習自然效益不彰,學生難以發展技能或創新思維。

從「動手做」、「服務學習」、社會參與式課程,到強調地方創生的大學社會責任(USR),台灣高等教育試圖翻轉填鴨教育,但帶領學生協助原民部落長達十數年的翟本瑞深諳箇中關鍵—沒有影響(Impact),就沒有作用。

回歸學習責任更能自主學習

以4S—社會參與(Social Engagement)、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社會影響(Social Impact)為核心,s.School相信看到事物本質,找出轉換方法進而改變商業模式,才是設計真諦,一如韓國自消費者需求回溯製造端,流程也納入設計,創造創新商業模式,s.School希望學生自4S產生影響,得到成就感。

如此「逆向」思考意味著在課程安排與教學方法上也突破傳統,以創意思考主題課程為例,授課老師以不同方式讓混系同學們「隨時與陌生人合作」,打破小圈圈,此外,強調團隊合作的Apps課程,同學們課後反應熱烈,有更多啟發。

通識課程是學生眼中的「營養學分」,但逢甲通識選修課程已經有二成課程是專題製作類,學生們透過專題、微學分與工作坊,學會操作影音剪輯、3D列印等新技術,無須大費周章開設整學期專班教學,且學生們完全不以為苦,「將學習責任回歸給學生,才能真正學習,」翟本瑞說。

在此基礎之上,s.School更挑戰學生能力的極限,學習責任重回學生手上,以學生們提案的自主課程為例,廖芸萱同學修習音樂劇,上台演出前緊張得睡不著,表演結束下台後興奮得也睡不著,難忘這樣深刻體驗,因此主動規劃音樂劇課程,老師只擔任顧問,芸萱與同學一手包辦所有事務,大家相互學習,每週固定排練兩晚,絲毫不覺得辛苦。表演當天來了四百多位觀眾,演出後台上台下同學們情緒激動,久久不能自己。如今,音樂劇已然成為逢甲的傳統,畢業校友自動回來幫忙,熱情與感動持續傳承。

開啟從0到1的關鍵第一步

鼓勵學生團隊合作,s.School也有戰略合作夥伴,挹注資源更擴散大學社會責任效益:與家扶基金會合作讓學生走出台灣,踏入非洲史瓦濟蘭與中亞的吉爾吉斯,一起做公益並拍攝紀錄片。與范特喜文創集團走進族群文化豐富的東勢客家文化園區,同學們將建物繪製成3D圖像,未來將透過 Apps完成AR/VR的手遊以及動畫導覽。此計畫也邀請外國學生進駐,將見聞寫成外語簡介;再加上協助農業轉型、為東勢高接梨修剪樹技研發加值運用產品、遊客用垃圾換取飲料以瞭解再生能源的意義…。s.School將為地方創生搭起整合橋樑。

s.School在人文社會館地下一樓更規劃「創客書屋」,推出「師生共學」,請不同領域老師與學生對話,學習書本與課堂沒有的知識與智慧。翟本瑞說,老師們除了適時解惑外,學生更需要老師陪伴,啟發學生規劃出可行方案並能與別人溝通合作,台灣學生才會看到自己的優秀,在s.School,學生踏出從無到有的關鍵第一步,燃起學習鬥志,創造影響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