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竣傑、吳繢杉 圖片來源:陳應欽

在美國匹茲堡大學人類學系取得博士學位,中山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學程專案助理教授宋世祥返國後以「物質文化人類學家」的身分,「跨界」至商業企管領域,運用人類學專業,教導跨界創新與創業。他更經營「百工裡的人類學家」Facebook粉絲專頁,在產業中落實人類學應用。宋世祥建議想跨領域卻不知「從何跨起」的大學生,運用資訊爆炸時代下已經低到「無以復加」的探索成本,在學校勇敢「試錯」,找到自我價值,邁開跨進新領域的第一步。

在這個時代下,跨領域的趨勢已不可避免,例如成功大學、中山大學等校,都已有不分系的學程,逐步降低校內科系的必修門檻,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在自己的興趣下發揮專長。唯有跨領域的人才,才能面對未來挑戰。

若局限在原本的學術範疇裡,知識產出或職涯都會受限,唯有創造讓別人認同的價值,才可能在動盪時代開創出一條新路。

你能否克服心魔,創造自我價值?

在研究所階段,我認為要考慮的層面除了興趣之外,更要思考你能提供什麼價值。實踐人生的自我價值愈來愈重要,這個價值在人生藍圖中與整個社會的關係,是最值得專注思考的問題。

當獲得知識的成本愈來愈低、了解自我的成本愈來愈高,若不善加利用網路各種資訊,實在不是明智之舉。因此主動探索、培養自己對未來趨勢的「洞見」,了解世界的需求,反而更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興趣和方向。

在探索自我的過程中,最重要的課題為:克服心魔。

因為很多人害怕跨領域帶來的風險,所以看到別人成功的道路,就會複製、跟隨,藉此避免失敗;但在職場大洗牌的時代,很難複製別人的成功,唯有想辦法創造自己的價值,才能被更多人看見。

攻讀研究所前不妨思考,進入研究領域3年後,台灣的環境會有什麼變化?未來的5~10年,就讀領域對台灣的發展及關聯性又是什麼?我的價值能不能應用在未來的趨勢?透過這些問題,較容易找到線索。

我因為喜歡認識不同的人,透過旅行及吸收別人分享的生命經驗獲得啟發。也許對方的職涯歷程不見得能變成自己的興趣,但了解別人在某個關鍵點上如何抉擇也很重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