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竣傑、吳繢杉 圖片來源:陳應欽

對自己狠一點,勇敢試錯!

我常常稱我的學生為「老闆」,因為老闆需為未來或創業負責,學生在求學期間就應該有這種認知。我會請學生於紙上寫下:「我是誰?我想解決什麼問題?我在尋找哪一類專長的人?」訓練「老闆」找到擁有與缺乏的能力,讓不同長處的人合作。

雖然許多人都談到要學習科學領域的能力,但我發現,自然領域正慢慢往人文領域靠攏,尤其研究自然科學領域的人不斷想知道:「到底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做?」所以,其實兩個領域都在找尋對方,鼓勵跨領域合作絕對是潮流。

例如,本身具有寫程式能力的人,可以和有設計專才的人合作,成為彼此的戰友,學習對方的長處,增加自己的實力。 

當世界愈來愈仰賴機器做決定,我們勢必需要藉由人文學科,拉回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這個趨勢下,「創造意義」的工作,愈發被重視。

意義可以被「解釋」,也可以被「創造」,我們從現有的知識體系中解讀與詮釋,這就是「解釋」;若能從現有困境中找尋新出路,就是「創造意義」。面臨新時代的挑戰,若我們找到更多「以人為本的需求」,意義就會被展現,代表幫助人類找尋意義的學門,在這個時代更有價值。

所以,我常常提醒學生「對自己狠一點」,重新檢視自己在面對世界時,能夠提供什麼價值,累積實力,努力往這個目標邁進,例如每天寫一篇文章、每週聽一場演講,強化自己的實力,直到別人認可你在這個領域的洞見,就是你獨一無二的定位。

--

●請思考:進入研究領域3年後,台灣的環境會有什麼變化?未來5~10年,就讀領域對台灣的發展及關聯性又是什麼?我的價值能不能應用在未來的趨勢?

●重新檢視自己能提供什麼價值,強化實力;若能從現有困境中找尋新出路,就可以「創造意義」,展現自己的定位。

※ 更多精采內容,請參考《2018最佳研究所指南:勇敢跨出同溫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