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閔聲 圖片來源:台北世大運執委會、廖祐瑲

別叫我「英雄」

對韓國賽前,美籍總教練帕克(Charlie Parker)召集選手們說:「這是用我們的球、在我們的場地舉辦的比賽,對手是宿敵韓國,用盡一切,也要贏下這場球。」

全隊士氣高昂,球隊領袖陳盈駿上了場卻患得患失。上半場錯失了幾次投籃空檔,還發生不該有的失誤。中場休息時,教練主動拉過自責的陳盈駿說:「忘掉上半場,當比賽重新開始、重新出發。」

這段話,幫陳盈駿找回在自由大學克服逆境的心理建設。他重新專注在每一次攻防,亢奮卻沉穩地引領全隊;關鍵時刻罰球,他也提醒自己:「看著籃框就好,不要東張西望,像練習一樣輕鬆。」穩穩為台灣鎖定勝利。

「很多事情自己不能掌握,但我一直相信,只要堅持下去,就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陳盈駿用這段話,為驚奇的世大運預賽,與自己的籃球路下了註腳。

沒錯,或許只要堅持下去,有一天我們就能看見陳盈駿和世大運戰友們,一同帶領台灣籃球,站上更大的舞台。

Q:這次世大運和過去打國家隊感覺有什麼不同?

這是台灣舉辦過最高層級的比賽,也是我打過觀眾人數最多的比賽,感覺特別亢奮,很想為全國球迷贏球。打贏韓國以後,我和隊友都很想早點休息,準備隔天比賽,但亢奮到凌晨4點才睡著。

Q:被捧為抗韓英雄,你有什麼感想?

我其實不喜歡「造神」封號,因為籃球是團隊運動,我傳的球要隊友投進才是助攻,不然就什麼都不是。只有我一個人也不可能打贏比賽。比賽打得好,是全隊貢獻的結果。

Q:在美國看見了什麼?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美國非常競爭,我在台灣或許得了一些獎,但在那裡我只是個nobody,必須比別人更努力,才能證明自己。我看見的除了籃球的水準以外,還有美國大學對學生課業的重視。我國、高中對課業沒什麼興趣,只花時間在練球,但在美國,球員和一般學生完全一樣,成績不到就是不能比賽。我覺得讀書對我思考未來有很大幫助,我到現在還是維持不斷閱讀的習慣、充實知識,這是最大的收穫。

Q:未來的目標是什麼?

我今年要到中國打職籃,短期,我的目標是融入球隊、站穩先發,保持身體健康。長期的目標,我希望不打球以後能運用運動管理的專業,嘗試運動行銷,或當職業球隊經理人。

Q:至今最大的挫折是什麼?你怎麼克服?

一開始到美國語言不通的時候、和研究所坐板凳的時候。我的信仰(基督教)和家人支持有很大幫助,另外就是不斷想我在這裡的目的是什麼,有些事情不能掌握,但堅持下去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 更多精采內容,請參考《2018最佳研究所指南:勇敢跨出同溫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