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閔聲 圖片來源:台北世大運執委會、廖祐瑲
「當時想法很單純,覺得去美國一定有機會打NBA,也沒想過我一句英文都不會講,」為了站上更大的舞台,陳盈駿用最短時間辦妥手續,先到美國北卡羅萊納州上一年高中適應,再進貝爾蒙特修道院大學就讀。
抵達機場,接機的教練看見陳盈駿,迎面說了句“How are you?”但陳盈駿連這句國中生就該會的問候語都聽不懂,只能傻笑楞著。也是直到那一刻,陳盈駿才意識到,要在美國生活沒這麼簡單。
連How are you都不懂就挑戰美國,最後他學到:該表現時絕不保留
在美國頭一年,儘管難免想家、不適應語言與食物,但學校安排的寄宿家庭對陳盈駿非常照顧,常利用放假帶他遊玩散心,日子還不算難熬。結束一年高中課程,陳盈駿參加大學入學測驗,卻考得一塌糊塗。不合格的成績雖不影響入學資格;但根據NCAA規定,在學業達標前,他都無法上場比賽。
那是低潮的一年。陳盈駿看著同期隊友,紛紛在更高層級賽事嶄露頭角,他卻被獨自困在世界另一端,面對陌生的環境與沉重的課業。當時智慧型手機還不普及,難過想家的時候,只能靠簡訊或網路電話與親友聯繫。
但年輕的陳盈駿沒被打倒,反而更用力咬緊牙關,每天下午結束練習就往圖書館跑,一待就是深夜11點。一學期後,他的成績遠遠超越門檻,順利在大二重返賽場。他的表現也沒讓看中他的教練失望,大學只打3個球季,就成為隊史第39位得分突破1,000分的選手。
過去沉默寡言的陳盈駿,在美國學會「不用力爭取,機會不會從天而降」,原本溫吞的他,該表現時絕不保留;該出聲的場合,再也不沉默。
「那裡沒人知道你是誰,過去的光環全都不在。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表現得更努力、突出,贏得別人尊重,」他說。
「原本我只是鼓勵他去闖闖看,沒想到他真的待了下來,還改變了這麼多,」林正明坦言,他對陳盈駿的成長幅度,感到相當驚訝。
陳盈駿大學還沒畢業,台灣SBL與中國CBA(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球團就開出人民幣百萬年薪,爭取他加盟。但與此同時,美國NCAA一級的自由大學,也提供獎學金邀他攻讀碩士並加入籃球隊。在兩個機會間,陳盈駿左右為難。
放棄職業高薪,卻換來一年冷板凳
陳盈駿的家境不算富裕,父親曾開過砂石車、現在是林務局臨時雇員,母親則靠家庭代工貼補家用,轉進職業的穩定收入,絕對能大幅改善一家人生活。但除了考慮家人,他自己也很想取得美國碩士,並挑戰更高層級賽事。
徬徨之際,父母親給了他明確的答案:「有機會打球又念碩士,就先去拼,晚一年打職業也沒差多久。」陳盈駿自此再無猶豫,決定在美國多留一年。
這是最壞的一年,卻也是最好的一年。
學業上,碩士課程強度和大學完全不同。研究所重視學生的課堂報告與觀點討論,陳盈駿必須花更多時間閱讀文獻、製作簡報,壓力直逼緊追進度的大一生活。
球場上,球隊教練原本承諾他是不可或缺的戰力,但實際進入賽季,陳盈駿卻只有跑龍套的份,讓從小到大都是主力的他非常挫折,不僅自我懷疑,更擔心坐冷板凳失去球感,「這是我最挫折的時候,」他說。
儘管挫折,但陳盈駿心想既然付出一年,就不能空手而回,決定重新出發。在教室裡,他以「為退休做準備」的心態,專攻運動行銷與球隊經營,盡全力吸收知識。回到球隊,他把握僅有機會,就算只是一個籃板、一次上籃,他也全力以赴,不再理會場上比分與個人角色,全心投入當下。
調整心態,讓陳盈駿的身材球技都維持高檔,今年順利與CBA球團達成協議,一切柳暗花明。但西進中國之前,他還有項重要任務:台北世大運。「比賽前,總教練就鼓勵我,要跳出來做球隊領導者。」雖不善表達、過去也不曾當過國家隊「一哥」,但這次陳盈駿沒有退縮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