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輯部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本刊資料照片
跨領域,要跨得有道理
至於什麼叫「跨界/跨領域人才」?經濟部曾這樣定義:「是指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專業(或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包括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複合、多種專業之間的複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間的複合。」
其實,在大學透過雙修、輔系或多元修課,也不乏自我培養、開始注入跨領域DNA的效果。只是,若以攻讀碩士作為切入點,學習環境自然更全面、來自不同角度的知識衝擊也更強烈。而如何創造出「1加1大於2」的綜效?從個人性向、產業走向、到學科的延展和關聯性都要考慮在內,才不會掉入「為跨而跨」的迷思中,反而造成經驗的斷裂。當中各種評估,在《2018最佳研究所指南》「年度企畫」系列報導中有詳盡探討。
一方面,在專業上要打破藩籬;另方面,心態上也不能再畫地自限。現代人的壽命長,一輩子工作的時間可能超過50年,過去只靠「一技之長走天下」的生涯思維,如今已徹底改寫。取而代之的,是「多任務混雜」堆砌而成的運作。接下來的世界,工作的新陳代謝將進入前所未有的快轉時代,一個人很難希冀一生都持續從事單一專職,必須用一種全新觀點看待各種可能性:所謂職涯,未必是直線型的排列,可能是迂迴的S型、也可能是向上的螺旋型,是為了達成人生終極追尋前的一系列職業嘗試和銜接。
美國趨勢作家珍妮.梅斯特(Jeanne Meister)在《未來職場體驗》(The Future Workplace Experience:10 Rules for Mastering Disruption in Recruiting and Engaging Employees)一書中進一步解釋:
這也意味著,個人在蓄積能力時,不能只滿足於特定職務的對應,必須拉開彈性和空間,才能適應變遷並爭取機會。
不管是作為進入職場前的「最後一哩」,或是人生自主學習的第一章,研究所教育都是一段別具意義的旅程。所以,不拘形式、分秒必爭,大膽地拓寬眼界、全力吸收、勇敢跨出同溫層吧!這一趟,你一定會不虛此行。
※《Cheers》雜誌2017年「研究所就讀意願調查」調查說明
本次調查於2017年7月23日至8月11日在《Cheers》網站上進行,共回收有效問卷2,166份,其中尚未就讀研究所的比率為61.7%。
調查執行:《Cheers》雜誌張詩芸、何碧娟、何家瑜,《天下》雜誌調查中心鄧凱云。
※ 更多精采內容,請參考《2018最佳研究所指南:勇敢跨出同溫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