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若寧 / 2017-01 / 圖片:攝影 廖祐瑲 福隆經紀、圓神出版社

陶晶瑩:與其坐著徬徨,不如起而行,去學習、去感受、去探索!

今年,是陶晶瑩在電視圈的第27年。

採訪當天,窗外風和日麗,她剛結束上個行程的拍攝,蹬著高跟鞋快步而來。匆匆落座,她接過咖啡廳的menu,隨手翻了翻,突然眼睛發出光芒,少女般小聲驚呼:「有鬆餅耶!」聊了一會,咖啡送來,杯面拉花是個嬌俏女孩,貼心寫著「陶子加油!」她又笑了,發自內心地讚嘆:「這會捨不得喝,好可愛!」

年過40,陶晶瑩卻愈活愈少女。對她來說,所謂青春,就是對熱愛的事義無反顧地追求。

念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四年級時,她透過歌手張雨生牽線,結識了製作人翁孝良,一腳踏入娛樂圈,先出唱片,而後跨界主持。當時的陶晶瑩,戴著黑框眼鏡、紮著兩股麻花辮,哼唱「天空不要為我掉眼淚⋯⋯」,撐著傘仰望滂沱大雨,臉龐盡是青澀的學生氣息。

那一年,她一邊讀書,一邊在娛樂圈咬牙闖蕩,忙得分身乏術,還是死命抽出空檔為自己報名了駕訓班。當然,新手上路,難免橫衝直撞,但當年那個21歲的大女孩,不畏大路車流洶湧,依舊緊緊握住方向盤。即使初期有幾次小擦撞,甚至曾經因為路邊停車技術太「驚人」,引來眾人圍觀,但開車時她依然快樂自在,因為沿途的風景和故事,都是自己的,「一個人駕車時,就是享受一個人的世界。」

大學找到的熱情,成為一輩子的養分

大學生涯中,她不是沒有迷惘過。比如時隔多年,陶晶瑩始終記得大一時在潮濕多雨的校園中晃蕩的心情,「不知道要幹嘛,又交不到朋友。」後來,她想起高中時認識的學長張雨生,索性跑去吉他社:「那時我往教室內看,每個社員都滿臉橫肉又橫眉豎目,難怪根本沒有小女生敢進去。」陶晶瑩咕嚕一聲溜到座位角落,立刻有人喝問:「怎樣?妳誰?」她小小聲回答:「我要找張雨生⋯⋯。」

陶晶瑩的大學生活,就從這一刻開始。後來,她常賴在政大四維堂後面的吉他社等張雨生、陳子鴻(編按:現為音樂製作人)下課,「那真的是一段無憂無慮的時光。」空堂時,就去木柵動物園看獅子,或上貓空,一夥人掏空口袋湊一壺熱茶。

那時,買一條定價390元的牛仔裙,要猶豫大半天,仔細盤算得吃多少天泡麵。總是扁平的錢包裝滿鼓脹的美好時光,她悠悠地回憶:「那時的我們全心相信未來一片光明,好像就活在夢想裡。」

當年吉他社的成員,在Facebook成立了一個群組,至今仍三不五時聊聊音樂。「其實,很多學長都還在音樂圈,我常覺得『怎麼搞的,我們這群人好像從來沒變過』!」直到現在,陶晶瑩每次去陳子鴻辦公室,看見吉他還是興奮不已:「哇!你這吉他很棒耶,借我彈一下,快點快點!」再忍不住和「子鴻學長」撒嬌一下:「可以送我嗎?」

「他就會說『不行不行!這型號已經沒了』,」她說著說著忍不住微笑,好像又回到當年那個擁擠喧騰的吉他社辦。「一般人真的很難想像,到了我們這樣的歲數,還有這麼青春的談話。這讓我相信,大學發掘的熱情,真的可以是一輩子的事。」

別怕!徬徨是「青春的專利」

媽媽是廣播節目主持人,爸爸是中廣記者,耳濡目染,陶晶瑩從小就覺知自己的主持與音樂天分。當同年齡的女孩還在玩洋娃娃和扮家家酒,年幼的陶晶瑩已經在家裡拿唱盤學當DJ,「我一直非常確定自己要走這條路,」她有力地說。

大學聯考,陶晶瑩如願考上第一志願政大新聞系,嚴謹的學術訓練讓她日後主持時「心中多了一把尺」,原則清楚分明。這或許是2009年她在廣播節目《陶子晚報》中,因一位自稱「台北達爾文」的男性聽眾call-in進來,針對「男性出軌很合理」大放厥詞,讓陶晶瑩氣到當場忍不住怒嗆開罵的遠因。

當時的主持人多是秀場出身,她是圈內極少數國立大學畢業的藝人。初出道時,高學歷光環卻沒有讓她在娛樂效果至上的綜藝生態中,佔到任何便宜。只因為不是典型美女,她的聰穎機智,在以貌取人的演藝圈,好像遠不如「站著被笑」來得有價值。

多年後,她接受媒體採訪,才坦承當時的自己宛如「鴨子划水」,水面下的苦沒人懂,表面上還倔強地強裝無所謂、沒關係。

不過,陶晶瑩終究撐過來了。雖然出道第4年,她手上的節目一個個被換掉,沮喪到一度想退出。但最後一刻,因為前輩張小燕一句:「出道以來,妳有過代表作嗎?」不服輸的她,於是決定牙一咬,接下《娛樂新聞》主持棒,拼命到連寫稿都不假他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