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酷青 Madeleine / 圖片來源:stocksnap.io

透過分數就能夠決定個體的價值高低、努力多寡、聰明與否。而受這樣教育長大的典型傳統台灣學生,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呢?

我們都愛小確幸,但你的眼光是否夠遠?安於現狀是未來的負擔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陳怡靜 副教授(Mavis)認為,所謂的天才,其實是後見之明。

Mavis在過去十年的教學經驗中,發現大部份的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相當仰賴教師所給予的特定教材或教科書。如果講課沒有搭配簡報檔案,同學還會認為老師是資訊過時的產物,但在她的學生時代,大師開講不需要投影片就極具魅力啊!

手機拍照存檔取代了以往做筆記的習慣,同學們不知道做筆記其實是最好的腦力鍛鍊,在一邊書寫與一邊思考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問題點,因而延伸了學習的多元的觸角。

許多學生仍抱持著修課是拿學分的想法,因此缺乏主動學習的態度,例如:上課主動提問、參與討論表達自己的論點、思考不同主題間的關聯性。原因是在既有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們早已習慣了被動學習。在求學過程中,老師不斷地灌輸知識,然後,他們完成大小考試的目的,學生們沒有主動學習的習慣,也缺乏學習熱忱。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學界開始推展翻轉教室,讓學生變成學習的主角,透過教師課前準備預備影片,課堂上學生發問的狀況下來進行講課,就是要訓練學生養成主動追求知識的習慣。如果學生能主動學習,對於學習有熱情,自然能各得其所,就不會有教育無用論的問題。

如同愛因斯坦曾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來評斷一條魚,終其一生牠都會認為自己是蠢才。」

對你而言:「接受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成績?學業?工作?或賺錢?Mavis說:「在展開行動之前,我們怎麼思考?創造應是步步為營,而非一步登天。」

Education is not a preparation for life;Education is life itself!

德國存在主義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人類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真正的教育理應成為負載人類終極關懷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給予並塑造學生的終極價值,使他們成為有靈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具有專長的準職業者。」

蔡元培也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讓他能夠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塑造成一種特別器具。」

台灣人不斷在追求改革卻仍在同一個壓力鍋裡。在台灣接受教育、在升學壓力下成長的你我都知道,那是什麼樣的日子:拼命補習、不斷考試,記憶被濃縮整理後的知識學習,然後原封不動的放回考卷當中。

透過分數就能夠決定個體的價值高低、努力多寡、聰明與否。而受這樣教育長大的典型傳統台灣學生,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