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酷青 Madeleine / 圖片來源:stocksnap.io

曾有一位學生告訴 Mavis,他在各個階段不斷地努力追求進入明星學校,似乎就是學習的目的,但等到畢業要進入職場了,才發現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不要什麼。這正是現在許多年輕世代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從小到大的學習,只強調學習的科目到底「有沒有用」,但卻忘了軟實力的養成往往是透過表面上看起來「沒用」的學習,例如:繪畫、手做小物、欣賞音樂或體育。

她提到系上有一位教師有時會在課堂上播放古典音樂或輕音樂,以培養學生學習的正向情緒,並進一步提升其創造力,她也曾經在課堂上請學生「放空」幾分鐘,有許多創意的點子,就是這麼不經意而來的。

她相信,決定一個人未來的人生高度,往往不是成績或學歷,而是個性或態度。

我們是有靈魂的人,不是考試匠,更不是學習的機器。教育不是要把一個人鎖在考試的枷鎖裡面,完成一個又一個不知目的的升學目標,而是創造生命中自由發展的契機。透過知識的拓展、能力的建構與人格的養成,讓每一個人以此為利基去獨創各式各樣的思考、成長然後飛到任何你想要的地方去。

Mavis is not a teacher, but an awakener!

Mavis回憶起她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一位恩師對她所說的話:「現在的學生普遍聽力差,思考力不足,但這不只是學生的問題,也是老師的責任。」什麼是聽力差?學生狀似聽你講課,但其實沒聽進去。因為抓不到重點,也不知道從何評論起。

所以她上課時最喜歡請學生重新「摘要」一次她剛剛講課的內容,或者是一篇文章的重點。就像進入了職場,老闆或主管交辦的事項,你不知道重點在哪,或者面對客戶進行簡報,但報告的內容完全沒有要點,如何在職場上具備競爭力?

由於傳統填鴨式教育方式造成許多人對於學習產生制式化的模式,依賴老師們所給予知識架構,缺乏彈性的自主學習。再加上現在是網路世代,現代人每一天都會接收到大量資訊,有了寬度卻不具深度,因此許多學生只能蜻蜓點水的描述所見所聞,卻無法做完整且有效的觀點論述,這些都造成了學生的組織思考與摘要能力的阻礙,以及口語表達能力的不足。

她很希望可以引導學生重建概念和思維方式。為了訓練同學們的聽力、思考力與主動學習的能力,師生高度的互動、主題討論與分組活動是Mavis教學設計的核心項目,教師單純講授的比例反而應該降低。若能再加上業界人士的實務經驗分享與企業參訪等活動,學生更能貼近現實層面,減少了紙上談兵的困境。

Mavis告訴我,現在許多大學院校為了強化學校的國際競爭力,強調全英語教學,但由於缺乏良好的理念宣傳,有些同學認為修習全英語的課程就是國際化。但Mavis認為全英語教學要有「情境設計」的必要性:系所必須有外籍同學,否則只是創造老師練習說英語的機會而已,許多同學們私下仍不會使用英語互動。

其次,當系所有外籍同學或交換生,她會希望台灣的學生教他們中文,而他們與台灣學生以英語互動,了解彼此的文化,或者在同一個事件上展現不同想法,才是英語授課的目的。

她在學校看到一位老師的確落實了這樣的做法,班上的法籍同學來台時完全不懂中文,卻能在期末報告時以中文進行簡報,獲得滿堂彩。

另外,有些學生告訴Mavis,國際化就是英文聽說讀寫佳,或者出國遊學與留學,這真是窄化了國際化的概念,對Mavis來說,國際化不只是單純的英文聽說讀寫,或者是到國外旅行或生活的表層概念,而是能夠接受各式樣的文化衝擊、多元論點和不同的生活態度,英文則是你接收這些內容的工具,讓你的知識有了深度。

就像Mavis與我分享的生物學家珍古德所說的一句話:「把每一天想成是一個冒險,那麼每一天都會教給我們新的一課。」如果你有高度的夢想,就用同等高度的努力去完成,讓自己每一天都用心去學習、替自己創造無限可能吧!

Replace an empty mind with an open hear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