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LINE傳送

10個管理心理學觀點,讓你一次讀懂!

鄭佩淇 │ 2016-09 │ 圖片:unsplash.com

那些藏在表面下的祕密、說不出口的需求,那些SOP解決不了的痛點,就靠它!

過度辨證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經典實驗:把一群喜歡塗鴉的小朋友分成3組,A組一開始便被告知畫完會有小獎勵、B組中途才被告知、C組自始至終沒有給獎賞。重複幾週後,開始停止獎勵,但仍請小朋友作畫,結果A組比其他組意興闌珊,作品品質也下降。因為A組認為畫畫是為了獎勵而存在,沒有誘因就失去動機。

小啟示:本來是自發性喜歡的行為,當出現不必要的獎賞時,反而會失焦。因此在設計或提供工作誘因時,不要本末倒置,個人也要時刻提醒自己勿忘初衷。

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

經典實驗:美國某公司的霍桑工廠曾做實驗,研究工作條件如何影響工人生產效率,包括環境條件(如照明強度、濕度)、心理因素(如工作/休息時間、團隊壓力),發現無論條件如何改變,都能提高工作績效。原來,當工人察覺自己正被觀察,會傾向於改變自己的行為。

小啟示:相對於工作條件改善,人的社會需求更應受到關注。往往主管的關心、肯定、讓員工參與決策等,會讓員工感覺受重視,更能提振士氣。

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經典實驗:依智商高低將小學生分成兩班,發現老師針對資優實驗班,不論在教學設計、回答問題上都更用心。事實上,學童是被隨機分組,智商並無差異,然而一年後,實驗班的孩子們智商成績確實提高。

小啟示:當人被正向期待時,他就會往更好的方向發展。若主管對部屬表達高度信任、充分授權,那麼受到肯定和激勵的員工,所展現的自信、能力,也會超越原本的預期。

蔡格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

經典實驗:心理學家蔡格尼給孩子們做兩組作業,其中一份在中途被打岔而未完成,另一份則順利做完。一小時過後,孩子們對未做完的作業內容記憶猶新,對做完的作業則印象不深。

小啟示:對於未竟的目標,人會有種追求完成的動機和欲望,敦促自己盡快達成。但另一端,不斷提醒的動作則會形成干擾。解決之道,就是即刻動手,專注做好這件事。

延遲滿足理論(Delaying Gratification)

經典實驗:小學老師發給班上同學每人一顆糖果,小朋友可隨時吃掉,或忍住等老師回來後,即能再得到一顆。半小時過去,只有少部份人獲得額外獎賞。事後追蹤孩子10年後發展,發現當初能克制欲望、抵擋誘惑的人,不論在學習和工作成就上,都比先吃掉糖果者突出。

小啟示:小不忍則亂大謀,放長線釣大魚才是王道。工作中,人們總傾向挑選輕鬆有趣的部份,但那些困難、需要花精力研究的,才是增強實力的最佳途徑。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