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道宜 責任編輯:林哲緯 圖片:Unsplash.com 發稿日期:2019-08
留著一頭蓬鬆及胸捲髮,臉上招牌的陽光笑容,耶魯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勞麗‧桑托斯(Laurie Santos)可是個留名316年耶魯校史的大人物。並不是因為鉅額捐款或是榮獲諾貝爾獎,而是她開設的選修課程「心理學與美好生活」在2018年有將近1,200人選修,是耶魯創校316年以來最熱門的選修課。
同時,這門課也登上網路舞台,在線上教育平台Coursera,課名改為「幸福的科學」(The Science of Well-Being),截至目前為止超過38萬人次註冊選修。
不管是幸福或是快樂,課程一砲而紅反映了一件事──
無論是勝利組或魯蛇,是大學生或社會人士,快樂都是必須好好學習的一門課。
談到這門讓她名滿天下的選修課,越洋採訪另一頭的桑托斯,語氣不如講課時那麼輕鬆。她坦言,美國當前面對嚴重的「快樂問題」,而這也是她開設課程的動機。
桑托斯引述美國大學健康協會(American College Health Association)在2017年一份針對92所大學、超過63,000位學生的調查,發現40%的學生感到憂鬱(Depressed)、60%感受到極度焦慮(Overwhelmingly Anxious),「我們必須做點什麼,憂鬱與焦慮不是學生們應該在課堂學到的。」
雖然讓人不快樂的原因有很多種,但桑托斯從中找出一些共同點。
「第一個就是偏見(Bias),大腦透過偏見暗示我們去追求特定目標:我們應該要有錢、我們應該考好成績、我們應該交很多朋友。」
她發現,雖然還沒有嚴謹學術調查佐證,但亞洲學生—包括台灣在內—確實要比其他文化學生要更在意成績。
但桑托斯話鋒一轉,認為這種比較心態不只是人的快樂殺手,還是各物種共同的特性,「猴子也是如此,你給A猴子黃瓜,牠很高興,但如果同時你給B猴子更美味的葡萄,A猴子就不開心了。」桑托斯直言,即便當下創下了常人無法比擬的成就,例如拿下奧運銀牌也無法倖免,「比較是快樂的小偷,就算銀牌成績比銅牌好,但是根據研究,卻比起銅牌得主要來得憤怒不平,因為他們很容易會把自己與金牌相比較。」
即便人們無時無刻都在與假定的目標比較,但大腦其實相當不擅長準確的比較;換句話說,這些比較結果往往建立在不準確的比對基礎上,「只要仔細觀察社群網站上的互動,會發現人們在設想別人的快樂程度時,往往比他們實際上的感受要更快樂、更成功,」桑托斯說。
第三個桑托斯眼中的快樂殺手,則是選擇。「我們內心誤導我們,讓我們以為選擇愈多愈好,」就像吃到飽服務之所以不退流行,就是因為大腦享受在大量選項中挑選的快感。
「但事實上,更多的選擇無法讓我們更快樂,反而會更害怕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
你發現了嗎?雖然我們總是將不快樂的原因歸咎於他者,但很多時候真正的原因其實是來自大腦的自然反應。而這也是為何快樂難以達成的原因。「如果你希望透過科學方式達到快樂的目的,就必須建立好習慣,你必須抗拒心裡的聲音。」她笑說。
她看過學生在推特為這堂課下的主題標籤(Hashtag)是「#最難的一堂課」。但桑托斯給學生的作業,其實都不是難事。主要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定期衡量自己的快樂程度。
第二,養成可以讓人快樂的好習慣。包括定期運動、冥想並且對事物抱持感謝的態度,例如每天寫下五件值得感謝的事、買一杯咖啡請朋友或是每天好好品味(Savoring)一件事物。
第三,尤其是桑托斯特別要提醒工作者的,就是建立社會連結(Social Connection)。不是網路上的虛擬關係,而是真實互動—就算不是親自碰面,至少也要透過視訊互動,
「Facebook或是Instagram上,別人對你的按讚或是留言是沒有用的,這就像是可樂,喝起來甜甜的,但其實沒有營養。」
桑托斯建議,與人互動時,不妨試著聊點深入的議題,例如「上次你哭泣是什麼時候?」、「如果家裡發生火災,你會帶走什麼東西?」這類的問題。「根據研究,當人們在分享一點自己的隱私,而不只是聊天氣或是八卦時,會帶來比較大的愉悅感。」
桑托斯並不是第一個教授快樂的老師,早在10年前,撰有暢銷書《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Happier)的前哈佛大學講師班夏哈(Tal Ben-Shahar)在該校開設的「正向心理學」,也同樣成為哈佛史上最受歡迎的選修課。「就課程內容,我們不只是告訴你應該做什麼事,而是更具體的提供『如何做』的方法。」
哈佛最受歡迎的1堂課:教你保持快樂的6個習慣耶魯大學並協助桑托斯開發出一套App「ReWi」,幫助上過課的使用者紀錄每天讓自己快樂的好習慣。不過,如果從市場反應來看,目前App在iOS系統評分只有1.9,桑托斯的快樂學要真正改變人心,也許還有一段路要走。
換個角度看,這堂課其實為桑托斯的人生帶來負面效果。「這堂課帶來的關注與媒體報導,讓我現在現在少了很多時間,」她坦言變得忙碌,「讓我有時候變得沒那麼快樂。」
「不過也正是這堂課程,讓我可以接觸更多學生,」就像桑托斯在採訪時常掛在嘴邊的概念,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包括能夠接受台灣媒體的專訪,或是與台灣的人們分享,都是很棒的事情。」
如果檢視桑托斯的履歷,會發現她是個標準的學術人,從大學到博士拿的都是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畢業證書,2003年一畢業後就到耶魯大學擔任心理系助理教授,2007年升為副教授,2010年獲得終身職。而與最後走上創業之路的班夏哈不同,實驗室仍是她心目中的歸處。
但現實世界不是實驗室,雖然桑托斯試圖用科學研究翻轉大家對快樂的印象,但確實有學生曾在課堂挑戰桑托斯的說法,她也坦然接受,「畢竟要他們承認成績、金錢沒辦法讓人更快樂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桑托斯不打算否認物質生活的重要性,只是她深信,人們要變得快樂,不需要拿下奧運金牌,贏得一切競賽,而是建立能讓自己快樂的「好習慣組合」,就像能夠帶來「快樂正向現金流」的投資組合,就算遇到削弱幸福感的意外甚至悲劇,也能清楚知道如何為自己打氣。
除了實體課程、線上課程到App,桑托斯還有更多計畫在進行。她透露,目前正著手撰寫有關於「快樂學」的著作,出版時間未定,同時9月也將啟動一個新的Podcast節目,名稱暫定就叫「快樂」。
快樂真的是一個科學議題嗎?也許沒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就算科學家可以用心理學或是腦科學拆解快樂,快樂仍舊沒有速效藥。而桑托斯開出的快樂解方也許聽起來沒那麼讓人興奮,卻是認識自己,找回人生掌控權的開始。
就像是電影《王牌天神二》的最後,上帝傳授男主角一段有關方舟(ARK)的雙關語:隨時做好事(Act of Random Kindness)。
改變世界不一定要超能力或是鋼鐵人裝,更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好好體會自己至今的人生,並且心懷感激。
什麼事情讓你快樂?是高薪、高學歷還是優越感?耶魯大學史上最受歡迎的課程「心理學與美好生活」授課教師勞麗.桑托斯(Laurie Santos)接受《Cheers》雜誌越洋專訪,告訴我們她如何透過研究,讓學生與上班族用更科學的方式學習「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