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暨民進黨發言人李晏榕|倡議真正的目的不是「改變」,而是保護選擇的自由

作者:張道宜 攝影:廖祐瑲 影音:卓杜信 發稿日期:2019-05

在李晏榕的人生裡,習慣性拒絕任何「理所當然」的軌跡,在職涯路上拒絕「看得到終點」的安穩工作,因民進黨祕書長羅文嘉的邀請下加入民進黨;在社會運動也以“Freelancer”自居,不自囿於單一組織。在社會運動推動上,她並不認為倡議最終要走向唯一的解答;相反地,她主張保護選擇的自由,才是倡議真正的目的。

4月底,雖然氣候熱得像是初夏,但台灣似乎還沒走過去年11月的那場寒風。公投結果出爐,不論是婚姻平權或是性別平等教育,全部敗給「主流民意」。不少社運界的意見領袖感嘆:「原來我們不是多數」。

過去,這些議題甚至是公開討論的「忌諱」,然而即便今天可以搬上檯面,甚至變成投票主張,但顯然表面上「言論的自由度」,並沒有真正轉化成「觀念的接受度」。粗框眼鏡造型搭配削肩洋裝現身,自稱是「笑點很低的high咖」的李晏榕,談起這股保守氛圍,臉上卻滿是憂慮。尤其採訪當天,正發生台中某國中生因為性別霸凌的跳樓事件,「這是性別平等教育的失敗,」她又嘆了一口氣。

李晏榕向來不是悲觀主義,更不是失敗主義者;她給人的印象就是笑聲爽朗,聊起天來百無禁忌,有時候連記者也為她捏把冷汗。當上民進黨發言人後,還到時代力量台北市第七選區立法委員參選人陳雨凡記者會上獻上祝福,結果被同黨同志公開批評「缺乏黨意識」。對此,李晏榕又以習慣的笑聲自嘲:「我沒那麼大咖啦!」

清新又知性的形象,卻無法得到選民的支持

身兼律師與執政黨發言人,眼前就是明年總統與立法委員大戰,李晏榕不得不意識到自己的發言或動作,無法像以前那般恣意:「身為執政黨,再加上去年11月後,整體氣氛比較緊張一點,確實是有些限制。」

算起來,李晏榕跨入政壇的資歷不過3年。今年2月才加入民進黨就被委以發言人重任,大家看好的,當然是她清新、知性、專業又堅持理念的色彩。

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社會工作學系畢業的李晏榕。2005年通過律師高考,並於2008年赴法國就讀高等社會科學院。2013年,她取得高等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碩士(性別研究專修)及巴黎第十大學人權法碩士學位。回到台灣,她一面執行律師業務,另一面積極投入公益活動。

她曾經義務為一對女同志當事人爭取權益,依民法「繼親收養」規定,向法院聲請其中一位女同志收養另一位女同志所生的兒子,並仍維持未成年子女和母親的母子關係,雖然法院最後駁回,李晏榕仍繼續為當事人提出抗告。

2016年,李晏榕展開她的從政初體驗,她代表社會民主黨參選台北市第三選區(中山、北松山)立法委員。就結果來說,連「惜敗」也稱不上:她以23,706票,12.34%的得票率,敗給代表國民黨參選的蔣萬安(89,673票,46.68%)與無黨籍候選人潘建志(73,797票,38.42%),連保證金都沒拿回來。

儘管如此,這對她來說卻是一場寶貴的試煉。

政治讓你握有談判權,更直接面對議題核心

她發現,一般人對於投票與民主,與自己這種「學院派的人」想像完全不同。「很多人會因為看到你很多次,喜歡你,覺得你很『古錐』就投給你。」這段未曾體驗過的民主旅程,雖然結果不如預期,她倒是收穫滿滿,甚至還鼓勵朋友出來參選:「如果有足夠的錢,也有心理準備,我是很鼓勵的。」

「那天我才跟黨部說,我想要趕快開始輔選行程,」李晏榕左手握拳放在嘴邊,信手捻來就是好幾句市場掃街常用的口號,「掃街、街頭宣講、與鄉親搏感情,這些事情我都沒問題了。」

李晏榕不是第一個投入選舉的社會運動者,除了學運外,環保、農民到勞工運動,

許多活躍人士都以不同形式參與政治,不論是參選、投身黨職或公職、甚至成為政務官。只是,他們也面臨一個共同難題:得到翻轉的權力與機會,卻也得犧牲倡議者的批判自由與力道。

對此,李晏榕說得坦白,「政治是改變現行制度的方式,本質上是密不可分的。」她分析,要讓倡議的影響力更快、更直接,投身政治是理所當然。「當然政治會有很多問題,有利益權衡,也會打折扣,」李晏榕坦言,「但是你進去了,就有bargaining power(談判權),不然連程序委員會都進不去。」

倡議就是破除單一思維,挖掘更多可能性

不過,談到自己在民進黨的角色,李晏榕回答不若暢談社會議題時的大鳴大放。「發言人的工作比較像對外溝通。不是單純的傳聲筒,而是透過專業告訴外界民進黨的決策邏輯,」她也坦言,民進黨已經有完整的政策形成系統,在內部參與決策的程度不高。

身為政黨的化妝師與溝通窗口,李晏榕雖然在社會議題上,動作和力道都不若以往自由,但她認為自己倡議者的身分與價值並沒有改變,「要做倡議,就是要破除單一思維,所有事情不能只看到一個可能性。」

從廢死、環保到婚姻平權,不同的社會議題,延燒到最後,都有過度簡化為二元對立的現象,為什麼會如此?李晏榕認為與教育有關。「台灣的教育不重視多元價值,太強調單一的正確答案,削減包容性,」她比喻,一個問題可能有10個選項,但是台灣學生只願意找到1個答案,即便其他9個依舊存在。

以性別平等議題為例,「女性主義者並不是要把所有女人都變成某一個樣子,」李晏榕強調,反女權人士眼中的女性主義,例如,鼓吹女性仇視男性、拋棄家庭責任,並不是她們的主張;

倡議真正的目的,不是改變,而是保有選擇的自由:「讓妳可以繼續保持現在的生活方式,不受別人干擾,或是把干擾降到最低。」

因此,所謂的翻轉,是要為現有充斥單一價值觀的社會帶來更多選項,而非純粹顛覆或是推翻既有的某種價值。

「最重要的是,讓跟你意見不同的人願意聽你說;他先願意聽你說,你才可能繼續說服他。」

李晏榕認為,包容性是女性身分在倡議上的獨特影響力:「雖然現實面來說,還是很多人覺得男性講話比較有道理;但是女性能打的牌比較多,可以打柔性牌,也可以打強勢的牌。」

儘管表現得到肯定,但她偏向自由主義的思維,似乎與現實政壇仍有些微微地扞格。面對倡議者與政黨工作間的微妙平衡,不少前輩走得顛簸,但李晏榕的路才剛開始。但願她那在羅文嘉口中描述的「眼鏡背後的天真爛漫」,能如她所願:引導更多年輕新血加入政治領域,而非又多出一個對政治失望的理想主義者。

律師暨民進黨發言人

李晏榕

女性主義者最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不論你是什麼性別,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都能在面臨生活變動時,把影響降到最低、別人對你權益的影響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