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好用一張表!輕鬆達成理財目標 點我看範例
根據非正式的統計,每10個人中,有9個人會使用行事曆;但每10個人中,只有不到1人會做預算。這兩個行為乍看之下沒有關聯性,但事實上,目的都是在做「資源管理」。
行事曆是用來管理「時間」,預算規劃則是管理「金錢」。正因為時間和金錢都是有限資源,所以更要妥善管理,放大資源的利用價值,才可能提高效率,達成設定的目標。
做預算並不困難,但為什麼多數人都還是失敗?《Cheers》雜誌整理4個做預算失敗的原因,讓你在新的一年,腳踏實地落實計畫,正式告別零存款,輕輕鬆鬆達成目標!
失敗原因1:計畫不具強制性,失敗也無所謂
政府、企業運作都需要編列預算,最主要的功能,是了解未來一段時間內,若要達到組織目標,如何有效運用資源,達到效益最大化。
個人也是一樣,透過做預算來達成目標。唯一不同的是,組織編列預算,具一定程度的強制性,有老闆和股東在背後盯著,如果沒有按照計畫執行,導致資源分配失調,公司就容易出問題。
然而,做個人預算完全是自己的事,就算中途失敗,好像也不痛不癢,久而久之,便失去做預算的動力了。
》》Action!
設定目標,強化執行動力
「為了完成目標,所以才需要做預算,」財經部落客李柏鋒主張,如果沒有目標,做預算也是枉然。他解釋,若一個人在做預算之前,每月平均支出2萬元;之後,他開始規劃預算,讓自己每月有2萬元可以花,這種做法前後都沒有差異,做預算的意義不明確。
反過來說,做預算前,若每月都花2萬元,開始做預算後,規定每月只能花1.5萬元,沒有清晰的理由,卻要求自己節衣縮食,自然也不可能長久。因此,有效預算的前提,一定是先設定目標。有明確的目標,才有動力按預算執行。
別浪費時間在「假目標」上
不過,為什麼有些人即使目標當前,預算規畫還是失敗?李柏鋒認為,真正的原因在於:目標根本就是「假的!」
舉例來說,當有人說:「我的目標是存到60萬元去環遊世界!」但針對「準備去哪些地方」、「為什麼要花60萬」、「需要多久時間存錢」等問題卻支支吾吾,沒辦法回答,那表示環遊世界對他來說只是「夢想」,而不是真的會努力達成的「目標」。
透過預算規劃,讓自己工作不到5年就累積百萬元資產的財經作家林帝佑指出,可透過3個問題來設定目標:
Q1:你的目標是什麼?
Q2:你何時想完成你的目標?
Q3:達成目標要花多少錢?
不斷在心中提醒自己,才不會浪費時間在「假目標」上,導致計畫失焦,也錯失機會。
失敗原因2:未落實記帳,無法掌握收支
做個人預算的目的,是讓自己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可掌控開銷、管理支出,以達到「不超支」的目的。
有些人會以月、季、年為單位來規劃,但不論時間和計畫長短,都必須先了解未來「有多少錢」以及「要花多少」。否則,隨便寫下預算項目,卻和現實落差太大,最後也不可能有效執行。
「要先確認收支,才能做好預算;掌握收支的方式,就是落實記帳,」李柏鋒認為,唯有透過記帳,才能讓收支一目了然,同時也能分析每月開銷中,哪些是必要性支出、哪些是多餘花費。
很多人覺得記帳很難、很麻煩,所以乾脆不記。這是因為對記帳有迷思,以為得「每筆都記」,不但鉅細靡遺,還不能中斷;眼見難度太高,便心想「不如不要開始」。
》》Action!
記帳不必「零誤差」,掌握大方向即可
其實,現在有很多工具可以幫助你解決這些問題。盡量透過信用卡消費,透過銀行對帳單自動達成記帳功能;或是善用各種記帳 App,就算不是全部消費都可以列入帳目,做到8成以上消費都「有跡可循」也絕不是問題。
李柏鋒認為,開始記帳2、3個月後,對每月收支狀況有了粗略了解,就可以做為編列預算的前提。假設過去3個月,平均每月花費1萬元,且每種消費項目如飲食費、交通費、娛樂費等開銷都還算合理,且當中沒有過多不必要的額外支出,那之後就可以1萬元做為每月預算的額度,只要沒有超支,都可以自由花費。
生活出現變化,依計帳結果調整
一旦當生活出現新變化,就需要根據記帳結果重新調整預算。例如小孩出生後,不論收入有沒有增加,都會影響原本的消費模式,導致既有收支狀況與過去不同,因此,必須根據記帳的結果再次衡量收支分配,更新本來的預算規畫。
失敗原因3:對自己太嚴,一不小心就超支
「做預算的目的,是平衡目標和生活品質,」林帝佑認為,預算不是拿來強迫自己省錢,而是要控制消費。畢竟,「全然忽視『享樂需求』,會讓理財變得很辛苦,」她說。一旦缺乏自制力,很容易半途而廢。
舉例來說,假設每月只給自己1萬元預算,用來支付生活開銷如三餐、交通、水電費等,卻沒有保留彈性,連多花300元看電影、500元吃大餐,都要斤斤計較,這種高難度的預算規畫,對自制力不足的人來說,反而更不容易執行。
》》Action!
適時獎勵自己
預算是用來釐清「能花多少錢」的工具。向目標邁進的過程,就好比登山一樣,如果從頭到尾都用同樣的速度和力氣,逼自己不斷前進,卻沒有稍微休息,總有一天也會因過度疲憊而不得不停下來。
因此,林帝佑建議,在執行預算時,別忘了規劃一筆獎勵自己的預算。假如長期目標是8年存到200萬元買房頭期款,不妨每2年犒賞自己一次,預留一筆錢和家人相約出國旅行,一方面能促進感情,另一方面,也能讓自己保有繼續前進的動力。
保留5%揮霍空間
除了適時獎勵,更重要的是,務必保留揮霍的空間,也就是讓自己擁有消費彈性。設立一個「享樂帳戶」,透過管理,達到「有節制的揮霍」,才能讓理財變得更有樂趣。
至於「享樂帳戶」的預算,應該如何擬定?林帝佑強調,只要在不影響原本目標的前提下,就不必對自己太小氣。一般來說,可以用每月5%預算作為享樂帳戶的規模,但隨著薪資成長,比例可以逐漸降低,不要因為賺得多,反而揮霍更多。
失敗原因4:突然增加必要支出,造成爆表
即便設定實際目標、確實做好記帳、保留享樂的空間,萬一出現不可控制、意料之外的「必要性支出」,還是可能導致預算嚴重爆表。
舉例來說,寵物生病醫療費1千元;手機故障花2千元送修;好友結婚禮金包3千元 … …,這類突然增加的必要支出,可能都會破壞原來的預算設定。
如果金額較低,也許還能透過挪動其他戶頭的方式來因應。例如這個月突然多出2千元的必要支出,可從接下來的4個月,各減少500元預算,來想辦法彌補缺口。但如果原本預算就很吃緊,又無法縮減其他項目,那該怎麼辦?
》》Action!
增加收入,彌補預算缺口
李柏鋒認為,可以「用臨時的做法,去解決臨時的需求」。因為預算已經不夠,也無法改變原訂計畫,更有彈性的做法是,想辦法增加收入,彌補缺口。
舉例來說,如果下個月要參加喜宴,預計包3千元的紅包,可先在這1、2個月設法找到接外快的機會填補。
做好風險及保單規畫,以備不時之需
當然,一定數量內的額外開銷,比較可能在短期內彌補,但這是在「有能力增加收入」的假設下。萬一發生意外、突發疾病,臨時需要龐大醫療費用,可能必須暫停工作,住院或在家休養,收入也因此中斷。
換句話說,做預算管理時,不能忽視風險;而最簡單的配套,就是做好保險規畫。雖然一般人都有健保、勞保,但僅提供最基礎的保障。事先具備風險管理的概念,利用保險未雨綢繆,才不會小則耽誤預算,大則讓生活落入險境。想辦法再下個月補回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