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本書談工作中的委屈,這本書則進一步幫助大家改變認知,希望突破讀者的思維局限。
我認為,人終其一生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包括個人在職場上的能力和價值。為什麼有些人總是自卑?就是自覺「低價值」作祟的緣故。
我們身邊常有兩種人,一種是能力不強但自我感覺良好,另一種是能力不錯但不易被看見。有些人遇到事情容易「向內歸因」,認為都是自己的錯,但真正的客觀是要檢討自己,也檢討他人,釐清後,才不會被太多因素干擾。
今天的產業變化深受科技影響,職務發展也趨向多元,像斜槓青年和零工經濟這些走向,都是從組織外發展出來的。我比較不鼓勵零工經濟,因為對個人就業的保障性較低,我反而贊成斜槓青年,一個人在原有專業下,可多發展其他能力。
《斜槓青年》的作者Susan Kuang認為,當斜槓青年就是過多元人生,我認為這是浪漫的說法。我曾在粉絲團做過調查,7成以上的網友都著重於增加收入,因台灣職場普遍低薪,發展斜槓的確能增加收入。
況且,對年輕人而言,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以前是努力就能出頭,現在卻不盡然,我明白這一代青年在組織裡的機會少很多,若能在工作之外追尋夢想,是很好的事。
想像一隻小牛被拴在木樁上,牠繞著木樁周圍吃草,當繩子多放一點,吃草的範圍就更大圈。這好比你在職場上的發展,先是圍繞著核心能力,當能力愈高,能發揮的範圍就愈廣。
最重要的,是要有「自雇能力」,你要能hire自己,並能拉出第二曲線。人類平均壽命增長,最現實的問題就是錢,這表示你很有可能到老了都還需要工作,偏偏很多台灣人沒意識到這一點。
人的一生就像四季,春天是成長期,要像海綿一樣不斷吸收、成長;夏天是成就期,要在舞台上大放光芒;進入秋天後則要拉出第二曲線,再次回到成長期,千萬別等到冬天才準備,因為當你手上沒有資源,就很有可能被淘汰。
期盼此書能改變大家對職場的想像,要懂得接受現實、往好處想,才能在職場上站得更穩、更強大。
這本書陳述的觀點很貼近我對職場的觀察,內容中肯,我滿認同也很喜歡。
在我那個年代,還不流行談職涯發展。當時,大學畢業生多半能拿到不錯的工作機會,踏入職場後也沒有太多想法。
但現在組織扁平化,職涯發展的可能性增加,以前談功成名就,但現在年輕人反而看重「體驗」生涯,重視工作能否讓人生精采。
書中談的「工作豐富化」很能反映年輕人看待職場的心態。
如同書名《不升遷也可以》,升遷的確不是現今職涯發展上的唯一方向。
若遇到升遷機會,也要評估是否適合自己。我觀察很多人當了主管後,才發現自己並不具備領導技能,但為了面子,只好固守職位,工作卻愈來愈痛苦。這時,不妨以作者提出的「重新校準」來評估。
就像看一幅畫,你不會只用一個角度欣賞,而是以各種角度,甚至往後站一步來看。
看待職場生涯也一樣,你可以退後一步檢視,若真的不適合管理職,回到原來位置,會不會是更好的選擇呢?這不表示能力不夠,因為有能力的人才會被拔擢,回到原職務也不損個人價值。
我相信多數人無法接受,但我們不能只被一種價值觀束縛,要開拓想法,在看待自己及他人時,才能有更多包容。
我認為,規劃職涯發展要從點線面出發,自己就是「點」,做的決定會受到時空環境所影響,即使確立目標,也要保持彈性,邊走邊調整。
而且,時機有時比個人能力還重要,因為人生際遇難以預料,所以要把自己準備好,當機會降臨才能握緊。有些人總埋怨自己機運不好,實際上並非如此。
機會像一陣風,摸不著、看不到,有時也難以辨識,但發展好的人都是能辨識機會的人。畢竟,能創造機會的人不多,但準備充分,才能成為「吸引機會」的人。
職涯是一段漫長的路,一定要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工作,才能驅使你投入更多時間和心力,也較能有所發揮。
不過,我們要了解,成功無法盡其在我。追求目標要盡心盡力,但也要懂得「盡人事,聽天命」。這不是消極,而是讓自己平衡的方式,因為成功永遠是少數,而我們都要學習與挫折和平共處。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台灣大學商學所畢業。現為yes123求職網副總經理,並為多家雜誌網站人氣專欄作家。曾出版《哪有工作不委屈,不工作你會更委屈》等多本著作。
回生涯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