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提供
全球最具潛力的新興能源在海上,臺灣西岸的風與水構成絕佳產地。國際離岸風電大廠來臺設點,二年來職缺翻漲3.6倍,牽動一連串由政府、企業與學校合作的人才培育鏈。到底要掌握哪些關鍵技術,才能趁早攻入灘頭堡,成為下一世代不可或缺的產業新兵。
離岸風電近年倍受矚目,主因風機架設在一望無際的海洋上,可利用穩定的強風,發電量較陸域強大,且不受陸上土地限制,發展空間大,更帶動離岸風電產業起飛。
臺灣是亞洲離岸風電領跑者
盤點2020年全球離岸風場開發規劃,全球超過九成的離岸風電機組將安裝於北歐、英吉利海峽、愛爾蘭海和波羅的海北部。而亞洲被視為接棒驅動離岸風電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以歐洲業者為主的離岸風電廠商積極布局亞洲,尤其是臺灣更被視為亞洲離岸風電產業的領跑者。
我國的離岸風電政策目標是在2025年建置5.7 GW的裝置容量,經濟部預估屆時可創造約2萬個就業機會,促進約1兆元的國內、外廠商投資額,帶動製造業及後續20年運維產值累計1.26兆元。今(2019)年5月18日便開啟了第一步,臺灣首座具商業規模之離岸風電風場在苗栗動工,預計在今年底完工。
為什麼臺灣的離岸風電會跑在亞洲第一棒?經濟部部長沈榮津在經濟部官方臉書提到,「因為政府有明確政策、也提供足夠的市場規模,還有完整的基礎建設,最重要的是,臺灣有全球最好的自然風場。」
比起其他區域的風力品質,臺灣海峽猶如一個隧道,讓強風朝同一個方向狂吹,是設立離岸風場的絕佳場所。根據國際工程顧問公司4C Offshore發布的全球「23年平均風速觀測」研究,在全球風況最好的20處離岸風場中,臺灣海峽就占了16處。
看好臺灣離岸風電產業發展,包括麥格理集團(Macquarie Group)、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達德能源集團(wpd)及沃旭能源(Ørsted)等外商來臺搶人才,相關供應鏈在地化也如火如荼進行中,許多優質工作機會正在向國人招手。
高薪人才需求大開
離岸風電產業高薪人才,兼具「綠領」與「白領」兩類。「綠領」,是需要實地操作、調度機械的工作,由於離岸風電的技術門檻高,從業人員必須與國外風機業者溝通,需具備英文能力,並取得相關證照,因此薪資水準普遍比一般藍領從業者高。「白領」工作內容則指負責工程、規劃、設計、管理、分析…等工程師與主管類型的人才,同樣需要風電相關專業訓練。
離岸風電產業願意提供高水準薪資吸引人才,因為在這衝刺的階段,能先能搶到人才的廠商就能跑得又快又好。例如,由上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麥格理資本(Macquarie Capital)以及德國巴登符騰堡能源(EnBW)三方合作成立的海鼎風電團隊(Formosa III),徵才薪資就開出新臺幣5~12萬元的水準,甫自電機系畢業的社會新鮮人要達到年薪破百萬元,不是太遙遠的夢想。
展望未來,臺灣離岸風電產業將進入大爆發時期,需要多元人才投入,與產業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