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智芳、陳愛鈞、吳繢杉 圖片來源:陳應欽

Q:「因為困惑所以去念碩士班,念了以後出現更多困惑」,為什麼有這樣的觀察?

研究所設計的目的,是補足大學部不夠的專業訓練。大學的重點,本來是培養一個人「尋找靈魂的力量」。英文中的“aptitude”叫性向、天賦,透過大學找到自己的性向後,接下來產生態度“attitude”,有了attitude,朝所愛的方向去奮鬥、打拼,最後才會帶來高度“altitude”。

問題是,我們的大學太著重在訓練、培養一技之長上,所以醫學系學生可能對行醫一點興趣都沒有,財經系學生可能也沒有變成大老闆的雄心壯志,只想當個高薪的上班族。

因為缺乏喚醒學生靈魂的課程,大學生糊裡糊塗地培養專長,卻不知道自己的性向。等到選研究所時,迷惘繼續存在,只是透過讀研究所延長了面對現實的「攤牌時刻」:因為很徬徨,所以盡量拖。本來今天要面對自己,可不可以改明天?可不可以改後天?

這個狀況下,你說我們的研究生會用功嗎?天曉得。但要不要念書呢?要,因為至少多個履歷表上的外在條件。可是這樣快不快樂呢?不快樂。人啊,只要不是從靈魂深處做出的選擇,一定不會快樂的。

Q:所以,在大學畢業當下,如果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或者對「靈魂深處的選項」很模糊,你會建議先不要讀研究所?

對。當人不知道自己愛什麼時,另一個好方法是,你先知道你恨什麼,先用排除法。所以去歷練、去找,你會發現「啊!這個很討厭」、「啊!這個有一點喜歡,有一點討厭」。繼續走,發現「這個有一點味道了」,那可能就接近你愛的了。

Q:另外一種出發點是,讓研究所做為大學學歷的「加乘」。既然跨界愈來愈重要,到研究所選擇另一個領域,和原來的專業搭配,也是一種能力加值的策略?

對,但是這裡面的「我」還是很重要,這個沒有找出來,所謂跨領域,只是增加選擇上的徬徨,更分散你的能量,最後變成我們常說的「什麼都懂,什麼都不精」。

就算你是為了「加值」,前提還是先找到“aptitude”,再朝“altitude”邁進,這個加值才有用,否則不過是學歷的加值,並不是本領和心態的加值。

美國的職業軍人要晉升成將領前,都要去國防大學(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前身為National War College)接受訓練。這個學校很難進,但進去以後,你知道他們的要求是什麼嗎?我透過媒體看到,學生每週必須讀900頁的書,包括戰爭的歷史、領導,甚至於相關的文學作品,最後才能成為真正的“general”(將軍)。而general的另一個意思也是「通才」,這就是所謂的跨領域。

Q:要釐清心底的聲音,找出「靈魂深處的選項」,有沒有比較有效的方法?你自己的經驗是什麼?

很難。我從讀大學開始就很惶恐:平常我根本不會去讀教科書,為了應付考試才讀。讀那些,我知道不是我要的,那我要什麼呢?

我開始去找,我發現我對軍事、鬥爭很有興趣,所以台大圖書館裡面,那些有名的將軍的回憶錄,我都去借來看。

那時候,大部分同學就兩個選擇:一個是希望讀博士當教授,另外一個選擇是做生意,去當上班族。我對這兩個都沒什麼興趣,而我又怎麼可能去當四星上將?真的不知道怎麼辦。在這個狀況下,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如果當時就有個Power錕寫書,我早就得救了(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