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玠非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放眼國際與台灣,要建立跨領域的專長,除了在選定研究所學科時,考慮主修科目的搭配外,愈來愈多新的跨界選項正迅速萌生。

試著想像:5年後的你是什麼樣子?愈了解自己,才能愈正確地規劃出未來藍圖。無論是人工智慧、互聯網、或是智慧科技應用的成形,都是基於對理想生活的想像,再從中裂解藍圖的缺口,找出解決方案,最終帶領產業風向。而在這個過程中,對跨領域人才的需求正愈來愈明確。

放眼國際與台灣,要建立跨領域的專長,除了在選定研究所學科時,考慮主修科目的搭配外,愈來愈多新的選項正在迅速萌生,可供學生靈活比較和判斷。

以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碩士學位為例,目前有18個跨學科名目,也增加其他許多minor(副科,類似輔系)、joint major(增設學科,類似雙主修),以及coterm(5年完成「學士+碩士」)的設計。

同樣地,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設有碩士學位的12個院校內,有11個學院提供跨學科、跨學院的碩士整合學程,再另外設置6個跨專業的研究生協會,有系統地將人文與社會、商業與藝術、生物與醫學、工程與科技,結合在一起,鼓勵研究生跨院學習。

至於在歐洲,例如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University of Amsterdam),除了將舊有研究領域互相跨界整合之外,新增了許多跨學科的研究領域,以符合新生需求。以劍橋大學來說,6個跨界的碩士學程之一,是將語言學、生物醫學、機電、資通合一,設立「機械:深度學習、語文、語言」碩士學程。

阿姆斯特丹大學近年直接分出5個跨學科碩士學程,主打4大面向:能源都市與建築規劃科學、人腦認知與行為科學、犯罪學、基礎科學(生物、生命、物理、化學、數學、電腦、工程)。

回頭看台灣,各公私立院校紛紛在研究所端發展跨領域學程(整合學程),供研究生修習,以及另外設立跨領域碩士學位學程。例如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碩/博士學位學程、交通大學跨領域分子科學國際碩士學位學程;也有結合各校專長、跨校的碩士學位學程,由交大、清華大學、中央大學以及陽明大學組合而成的4校「台灣聯合大學系統」設立。

歸納企業與校園的整體變化,目前較新穎的整合趨勢包括:金融與科技、人文社會與科技、能源工程與科技、設計與生技、設計與科技、農業與科技。其次是已經流行許久的:機械工程與科技、醫學與科技、農業與工程、生技與工程、設計與工程、天文科技與工程、海洋科技與工程。

TREND 1:人文、心理X科技

人工智慧興起,逐步改寫各行各業的運作規則,但服務的對象始終是人,代表在企業端,需要既懂人性,又懂機械語言與運作的人才。此時,生物醫學的認知神經學科類、心理學科類、人文社會組的語言與文學學科類,就能派上用場,與機電、電機、資工、和應用數學的學科整合,發展出能夠轉化人腦行為資訊,並進行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機器,以及最容易操作的高效人機合作模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