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酷青 方植永 / 圖片來源:stocksnap.io

學習不該只是為了在考卷上填入正確答案,而是為人生添加能量,為了更好的生活及未來儲備經驗。

今天參與了一場論壇活動,在活動中聽到了幾位正在為台灣教育努力付出、耕耘的講者們所分享的理念,有非常多感動及感觸,也在在確認了我對教育的看法及觀點。

其中一位講者分享到,自己的老師曾提醒他:「教育不只是一段知識或技能傳遞的關係,更是一段生命互相影響的關係。」

這真是個美好的提醒啊!

至聖先師孔子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要能為學生解開生命的疑惑,這絕不只是靠單純的學術關係便可達到的境界。其中需要有更多的彼此瞭解和傾聽,如同孔子與弟子問答般的過程,相互學習、成長、認識。想想若是為師的連弟子的疑惑在哪都不知道,又該如何妄想為他們解惑呢?

「師生」是一段生命相互影響的關係

孔子離世後,他的弟子為他守喪至少三年,甚至還有六年的。想想現在的學生,畢業三年後還能記住某位老師的名字,我想大家都會猜測他到底是有多機車吧!從什麼時候開始,師生關係漸漸地變成了如今的對立關係?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對於學生的了解只剩下成績?

而另一位講者,則是哽咽地分享著自己過往在校時,曾如何被老師壓抑想法與願望。當時的她,對於演講擁有滿心的興趣跟期待,但她的老師卻以所謂的「標準體制」壓制了學生的嚮往,因為她口條不夠好、不符合演講者的條件,勸退她參賽的念頭。

如果老師是鼓勵孩子,並協助孩子達到目標,提供學習管道跟工具,對孩子是否可能創造更不一樣的未來?今日這位學生仍有機會以講者身份站在舞台分享,但當年老師在她年幼時所給予的打擊,儼然成為她一輩子的傷痛。這是身為教育者該有的行為嗎?

其實不只是在學校裡,這社會也充斥著「標準」,當我們沒有達到標準時,我們等於沒有聲音,我們甚至不配有聲音。

還記得小安年幼時,張學友就已經是眾所皆知的歌王了,他所詮釋的每首歌曲總能打動人心,專輯張張大賣。然而,來自香港的他,卻因為國語發音的狀況,幾度在金曲獎典禮上失利。

這些不必要的傷害,都源自於我們對於標準的偏執,對於掌控的盲目,我們誤以為世界上有一套絕不會犯錯的行為模式,只要遵守就能成功、快樂、幸福:但我們錯了!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司馬光說:「德勝才者為之君子,才勝德者為之小人。」倘若我們只持續而專注地在知識的傳遞,而不在乎道德、不在乎培養學生的價值觀,我想很快的,這社會便只會充斥著小人,而所謂的「君子」也將離我們越來越遠。當這世上都只剩下能力絕頂卻唯利是圖的「小人」時,我們的文明,到底還算不算是一種文明呢?而讀書、受教育對我們的下一代到底還是不是件好事?

面對學生,我們必須先承認和接受自己的不足,了解自己能給予的並非絕對的解答。我們能做的有限,我們所知的也有限,因此,這是一段共同學習的旅程。

我們一起在對話中學習,我們透過真實的互相認識更了解自己。

如此一來,也才能讓學生重新把握生命的決策權,讓生命的責任回到他們的手上,真正的將未來託付給他們。

古人說「做學問」--因為學問本就不是用來記在腦海裡的,而是該被應用於生命裡,為人們解決問題、創造美好,但如今的教育卻不是為此而生。

我們不該再只做知識的傳遞者,而是做知識的應用者,將我們所學的一切,印證在社會上、印證在更美好的下一代身上。讓每個人知道:不管是做哪項工作,只要是能為大眾謀福利的都是好工作;不管是學什麼,只要是會讓人成長、轉變的,就是好學習。

學習不該只是為了在考卷上填入正確答案,而是為人生添加能量,為了更好的生活及未來儲備經驗。

而這必須從我們這些自許為師的人開始,從我們願意為學生多做一點、多聽一點、多問一點、多想一點開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