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懿妍 2014 - 08 Cheers 雜誌 167 期
7月中的週末,四零四科技集團旗下易力科技公司的軟體研發部工程師王庭昭,帶著公司衝浪社社員連同眷屬近50人,一同到宜蘭烏石港去「夜衝」(夜間衝浪)。當天是月圓之夜,大夥選在晚上11點半下水。皎潔月光灑在海面上,一群人乘著風浪滑行,很是浪漫。而在另一頭沙灘上,沒有下水的人要不聽著音樂,要不在沙灘散步,一起度過了美好的夏夜。

這是王庭昭每個週末都會從事的活動。身為衝浪社創社社長的他,進公司3年,一直沒有放棄大學時的這項嗜好。此外,王庭昭還是公司樂團“Moxa Band”的鼓手兼吉他手,自己也練習詞曲創作。下班後,王庭昭的生活過得非常精采。身處高速運轉的科技業,王庭昭的工時並不短:平時9點半上班,晚上大約10點才下班。但即使如此,他常常還會看場電影再回家。

生活的“ON”跟“OFF”一樣豐富,問王庭昭難道不累嗎?「不會,反而可以抒解白天壓力,隔天更有精神,覺得又是新的一天,」28歲的他笑著說。

“ON”跟“OFF”一樣豐富的新幸福學
下班後更有趣,可不是七年級生的專利,再看看六年級生、中華汽車生產管理部主管呂木火。晚上6點,同事們都下班後,呂木火會走到辦公室外的陽台,先打上30分鐘的太極拳再回家。不打太極拳的夜晚,他則到社團練習瑜伽,藉由舒緩的動作,慢慢放掉一天下來的緊繃心情。

回想剛接主管職時,呂木火把所有重心都放在工作上,原本跑馬拉松、騎腳踏車的嗜好都放棄了;結果,效率不見得更高,反倒經常心情煩燥,陷在不工作之外就無所適從的空虛情境裡。直到兩年前,自覺不對勁的他,決定重拾運動習慣,總算讓好健康與好心情都跟著回來。「下班後把大腦轉進另一個頻道,可以帶來一種緩衝。」呂木火發現:「很多人把情緒帶回家,就是少了工作與生活間的緩衝地帶。」

追求表現,就必須犧牲個人生活;嚮往成就,就得讓工時不斷蔓延,這兩者只能存在互斥的關係嗎?如果開放造句:

「我的下班後,等於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空白欄,你會填上什麼樣的答案?

對於成功,你的定義是?
最新的趨勢是,若沒有多元均衡的「下班後」,所謂成功,也會打上很大的折扣。 哈佛商學院企業管理教授葛羅伊斯堡(Boris Groysberg)今年3月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發表了一項「讓工作與生活雙贏」研究報告,當中對何謂成功人生,有了不同以往的發現(見左圖表)。結果顯示,事業成功的要素包括「個人成就」、「具影響力」、「終身學習與發展」等等。

至於何謂個人的成功?最多人認同的選項是「值得珍惜的關係(家庭、社群、我所愛的人)」,其他還包括「快樂╱享受」、「有意義的人生」、「均衡的工作與生活」等等。令人意外的是,「財務成就」這個選項被擺在最後面,甚至,女性主管選擇這個選項的比例是0。

快樂,來自積極主宰自己的生活
當然,你也許要問:「上班已經夠累了,下班哪還有力氣做別的活動?」這可是一種天大的誤解。 看起來,坐著或躺著不動似乎才叫休息,但這種「被動式的休息」效果並不大。人們真正需要的,其實是「切換」。俄羅斯生理學家謝柯諾夫(Ivan Mikhaylovich Sechenov)曾做過一個消除右手疲勞的實驗:一是雙手靜止不動,一是右手不動、但左手做適度的活動,結果發現後者的效果高於前者。

謝柯諾夫解釋,當左手活動時,觸動感覺中樞神經的肌肉,然後傳導到中樞神經系統後,重建一種新的律動,從而活化整個神經系統。他以此闡述,有益的外部刺激,像是音樂、運動、競賽等,可以帶來愉悅的心情,有助於消除疲勞,並提升神經系統與大腦的效率。由此可知,當你疲倦時,如果透過睡眠還是無法恢復精神,那就該換個方式,起來動一動了。光靠靜態、缺乏外部刺激的休息,不會有太大恢復效果。在不同的活動間轉換,才會讓人有煥然一新的感覺。對於這種反差,1983年次、現在正協助朋友創業的謝凱蒂,有很深的體會。

體驗「輕生活運動」,更能因應挑戰
在此之前,謝凱蒂從事了好幾年業務工作。自恃年輕加上好勝心驅使,長期以來,生活只有工作和睡覺,但怎麼睡都睡不飽,還不停感冒,身體虛弱到冬天身上得帶6個暖暖包才能出門。去年5月,她的身體再也承受不住,從大腿沿著腰部而上,身上長滿帶狀.疹(俗稱皮蛇),紅腫、化膿,讓原本白晰的皮膚變得慘不忍睹。雖然歷經兩個月治療終於康復,但也留下大片像是小彈孔般的疤痕,「以後都不能再穿比基尼了,」謝凱蒂自我解嘲道。

慶幸的是,經過這次教訓,謝凱蒂展開了她口中的「輕生活」運動。除了每天早上一杯蔬果汁加輕淡飲食外,最大的改變是,她開始做運動。天氣好的時候,她上健身房;宅在家的時候,就跳鄭多燕健身舞、做瑜伽。不過一個月時間,她就感受到明顯成效,不但氣色、精神變好,工作起來也更有活力。回頭去看,她最大的體會是,以前拿工作當藉口,無心經營下班後的人生,不但不快樂,也沒有讓成果更出色。創業時期的挑戰雖然更高,但她反而能從容因應:「其實只是花點時間動動身體流汗,就覺得很暢快。」謝凱蒂開心地說:「我甚至想開個粉絲團,把輕生活這件事分享出去。」

國際新潮流:為工作設「防火牆」
葛羅伊斯堡在「讓工作與生活雙贏」一文中,就引用一位企業高層的話點出:「如果所有活動都圍繞著工作,影響力與創意都將逐漸縮小。」「畢竟,科學史上許多深刻見解,都是科學家在日常活動當中想到,而非在實驗室裡得到的,」葛羅伊斯堡說。

只要認真執行過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切換,親身體會過它的效益,肯定再也不會捨得放棄。事實上,這不只是個人的抉擇而已,重視下班後的生活經營,如今更是國際盛行的趨勢。今年4月,法國兩家工會針對科技業及顧問業,要求企業不得在晚上6點下班後打電話或發mail給員工(不含高階主管),尊重員工「下班後」的權益。

同樣地,德國勞工及社會事務部去年也明令,除非緊急事件,主管不得要求員工在下班後處理公事,員工也不該因在非上班時間手機關機或不回覆而受責罰。當時的德國勞工部長(現任國防部長)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指出:「讓員工在下班後遠離工作對企業絕對有利,否則長期下來,員工一定會身心俱疲。」

許多德國企業包括福斯汽車(Volkswagen)與BMW等,都已將「維護員工下班後生活」視為人才政策的一部份。例如,福斯汽車在公司伺服器裡設計了阻擋郵件的虛擬閘道,在晚上6點15分至隔天早晨7點間,會停止發送郵件到員工信箱;BMW則讓員工可以和主管協商,不管身在哪裡,下班後處理電子郵件即等同加班。

台灣企業動起來!
開社團、納KPI,主管帶頭共創新幸福學

回到台灣,儘管工時過長的現況依然存在於職場,但還是有愈來愈多企業不自外於這股潮流,從主管開始以身作則,和員工共同追求下班後的幸福。以台積電為例,如果某個單位長期每週工時超過50小時,人資部門會跟單位主管溝通,要求提出實際改善方案。此外,台積電的員工社團是出了名的活躍,全公司300多個社團,從重機、風帆到化妝社都有,員工的興趣可以獲得充分發揮。

而被戲稱為就讀「四零四科技體育系」的四零四科技全球營運總部總經理林信琪,本身就是鐵人三項好手,還曾號召員工一起到韓國滑雪。在這樣的主管面前,員工從來不必用長工時來證明自己的認真。四零四科技副董事長吳玉璇即語重心長地說:「一家企業不該傷害、阻擋員工追求美滿生活的能力,而是要協助他們擁有這種能力。」

同處十倍速產業的Google台灣區總經理陳俊廷,更進一步,將工作與生活平衡的理念落實到員工的個人KPI(關鍵績效指標)裡。每年年初,陳俊廷會要求部屬列出一件可以幫助工作∕生活平衡的小事,可能是定期爬山、運動或是從事公益活動,然後請員工確實做到。這就是他的「OST(One Small Thing)計劃」。

「只要一件小事就好。我每季做review時,除了看業績達成外,還會看你OST的執行狀況。」陳俊廷坦言:「如果OST執行得不好,我可能在評等上無法給太高分。」陳俊廷表示,創造下班後的人生不是光靠嘴巴說說而已,主管一定要帶頭執行,讓員工相信你是玩真的,否則,「這件事永遠不會發生。」愈來愈多企業用行動鼓勵員工以更積極的方式過生活,因為他們深知,精疲力竭、生活無精打采的員工,只會讓個人與企業同時受害。今年和台積電同獲勞動部第一屆工作生活平衡獎的中華汽車,總經理劉興臺受訪時直言:「企業不會因為員工生活得幸福而虧損,讓他上班認真、下班輕鬆,大家都會很高興。」

有太多書籍、課程教導工作者如何在上班時分秒必爭,但下班後的時光,何嘗不是另一種珍貴、需要妥善運用的資產?不管對企業、還是對個人,這才是競爭力能永續存在的前提。所以,不妨再回到這個最初的命題:

「我的下班後,等於____________________。」
現在,你想怎麼填?

數位斷線,生活更來電!
看似便利的數位工具,可能正是你下班後無法輕鬆寫意過生活的殺手。現在,一股反思的浪潮正在湧現。Google的人才創新實驗室在一項名為“gDNA”的長期研究中發現,公司裡只有31%的人可以把工作和生活區分開來,其他人就算下班了,還是隨時在連線工作。因此,為了讓員工保有正常的下班生活,Google位於愛爾蘭的都柏林辦公室啟動了一項「Google變黑」(Google Goes Dark)計劃:所有員工在下班前,必須將與工作相關的裝置都關閉並留在辦公室,然後輕鬆地回家,享受沒有工作捆綁的人生。

此外,一空下來就滑手機的「科技成癮症頭」,讓許多人下班後還是掛在網上,停不下來。於是,美國最近興起了一股「數位排毒」(Digital Detox)熱潮,凡是參與數位排毒營隊的人,都必須遵守一個原則:不准攜帶手機、電腦、手表,也不准談論工作。在這裡,大家一起煮飯、聊天、玩遊戲、寫作、畫畫等,為的就是要讓你放鬆身心,重新感受沒有科技入侵的生活美學。

數位排毒的始祖是美國暢銷書《How to Be Black》作者瑟斯頓(Baratunde Thurston)。他在去年初進行為期25天的「不插電」(unplug)生活,遠離所有3C產品,還因此登上《高速企業》雜誌(Fast Company)封面。自那時起,瑟斯頓找到了不被科技產品控制,隨時可自由抽離的方法。「我證明了,擺脫對科技產品的依賴後,就算不度假,我也可以保持生活的平衡,」瑟斯頓在一年後、今年7月投書《高速企業》時說道。不插電、數位排毒,很難嗎?根據過來人說法,頭一兩天非常不舒服,但很快地,你就會習慣了。

傑出經理人對成功的新定義
哈佛商學院教授葛羅伊斯堡(Boris Groysberg)帶領600位學生,訪談3,850位企業高階主管後,發現他們對何謂「成功」有了更多元的詮釋:資料來源: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事業成功代表……(可複選,單位:%)

個人成就
女性 46
男性 24

具影響力
女性 33
男性 21

在優異環境中與優秀團隊共事
女性 25
男性 22

獲得他人尊重
女性 25
男性 7

工作熱情
女性 21
男性 5

終身學習與發展、挑戰性
女性 13
男性 24

完成組織目標
女性 13
男性 22

每日樂在工作
女性 8
男性 14

財務成就
女性 4
男性 16

個人成功代表……(可複選,單位:%)

值得珍惜的關係(家庭、社群、我所愛的人)
女性 46
男性 59

快樂∕享受
女性 17
男性 17


有意義的人生∕沒有悔恨
女性 13
男性 17

均衡的工作與生活
女性 13
男性 12

學習與發展(全新體驗、個人成長)
女性 8
男性 16

財務成就
女性 0
男性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