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閔聲 / 2018-01 / 圖片:unsplash.com
如果你信仰“work hard, play harder”的人生哲學,希望自主掌控工作節奏,適時安排休閒生活;如果你受夠了無限迴圈的職務內容,想成為擁有多重身分及豐富人生體驗的斜槓青年;如果你帶領團隊,剛從年底績效評估中確認,今年得延攬更多高手,才能達到設定的高挑戰目標;那麼在2018年,你該好好認識「零工經濟」這項重要趨勢。
35歲的廖孟秋,是典型的零工經濟(Gig Economy)從業者。他原本是電子業銷售業務,2年前決定自行開業,經營電子零件貿易。一年過後,他發現公司營收不如預期,卻又不願放棄創業夢,於是開始利用業務經驗,替人推銷各類商品,同時積極物色業外收入,希望撐過眼前難關。
他想過擺攤賣小吃,也曾考慮當大夜服務生,但最後認定Uber司機是門檻較低,且能兼顧事業的工作。為了加入Uber,必須租車,車行又介紹他透過共享平台接案,兼營機場接送。目前他每天的理想行程是:清晨跑一趟機場接送,上班時間開車跑客戶、接訂單;當天業務結束了,再打開Uber系統載客。這樣的安排,讓他有3種所得來源;其中光是開車,每月最少就有新台幣5萬元進帳。
當了半年兼職駕駛,廖孟秋發現,一台要價100萬元的新車,若分5年貸款,每月車貸還不到2萬元,就算加上車行規費,依舊遠低於車資收入,所以他毅然決定購入百萬新車,「只要開車收入能抵掉車貸,5年後,我名下就有一輛值幾十萬的中古車,是很好的投資,」他說。
「網路派單接案很有效率,所以我能利用空閒時間賺錢,就算以後公司穩定獲利,我也會繼續開車載客。一份可以自由安排時間、又不影響本業的收入,為什麼要放棄?」廖孟秋說得篤定。
零工經濟──這幾年全球就業市場最熱門的話題,在2018年,更將成為一股持續翻轉職場的力量。但它到底是什麼?又將如何改變你我的生涯?
要詮釋零工經濟的意涵,當觀察點不同,角度也會有些許差異。若從字面理解,所謂「零工」,是將完整的一件事「化整為零」。所謂的「事」,可以代表收入。例如,原本只專為一家雇主服務、領取固定薪水;但是,當改由數個不同的工作管道賺取報酬,收入來源趨向多元時,就可稱為零工經濟下的新興工作型態。
「事」也可以被解釋為職務內容。若企業將原先由內部組織負責的營運活動,切割為不同項目,外包給外部專門人力,同樣是將業務化整為零,與承辦活動的接案方共同實踐零工經濟。
【全職職位,快速消失中】
美國民間企業向來為經濟體創造、增加2~3%的職缺。然而,數字顯示,2000年網路泡沫化期間,這個數字跌破2%,2008年甚至跌破1%,而且直到2015年,都維持在此一歷史低點。
新型態:全職工作被分割,多項兼差酬勞組成一份收入
《零工經濟來了》(The Gig Economy)一書作者黛安.穆卡伊(Diane Mulcahy)對「零工」的認定標準更加寬鬆。
穆卡伊將傳統全職工作與失業比喻為光譜兩端,兩者間的一切樣態,例如諮詢顧問(甚至包括醫生、律師)、特約派遣、臨時雇用、自營事業、兼差副業、平台接案,都涵蓋在內。簡言之,所有「自由工作」(freelance work)皆屬零工經濟下的新興族群。
即使是上班族,若利用假日到賣場打工,或晚上兼差翻譯文件賺點外快,也符合零工經濟要件。只要整體收入是由全職工作與副業所得組合而成即可。
穆卡伊大膽預測,未來企業對全職員工的需求將持續下降,轉而依賴更多約聘、專案等形式的外部獨立工作者。因此,零工經濟規模不但會持續成長,甚至可能取代正職工作,成為主要就業型態,當然也大幅顛覆每個人過去對職涯的認知和想像。
抱持類似觀點的,不只有穆卡伊。
「愈來愈多人投入零工經濟,是不可逆的趨勢。」波士頓顧問(BCG)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徐瑞廷說得斬釘截鐵:「只要你有某個能力特別突出,或能結合跨領域專業,零工經濟能給你更多發揮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