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思云 圖片來源:陳應欽 攝影

22歲大學畢業時,幾乎每一個人都會想到這個問題:此刻的我在哪裡?我要往哪裡去?

根據教育部統計處最近一次公布的《99~101學年度大專校院畢業生就業薪資巨量分析》發現,在台灣,平均每5人就有1人會選擇繼續攻讀研究所。怎麼利用這段時間真正為自己加值,就決定了這個動作的意義。

事實上,除了繼續念書,22歲的人生選項,還包括直接進入職場、出國打工遊學……,或是其他各式各樣的體驗。

對應到經濟學上「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的概念,即是指面臨多個選擇時,其他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那一個,相當於做下目前這個決定的機會成本。這就意味著,選擇攻讀研究所的人認為,在這個時點上,繼續升學,比進入職場或做其他事的價值更高。

現況:進去容易出來難

休學率暴增、修業年限不斷拉長

不過,攤開教育部的統計數字,可以發現,近年來,就讀研究所的人數正在下降。從99學年度的18萬2千人,到106學年度,下滑到16萬8千人。這當然有少子化的人口結構因素,但根據教育統計查詢網,全台碩士班卻從97學年度的3,232所,成長到106學年度的3,478所,成長幅度達7%。總的來說,進入研究所的大門比過去更寬敞。

但考上後,不代表一定能順利畢業。多數研究生們也同意,念研究所的過程中,最快樂的一刻往往只停留在放榜。這意味著後續的修課、寫論文,並不如想像中輕鬆,甚至在論文卡關時,直接掉進「所為何來」、「思考人生意義」的輪迴中。

教育部〈106年學年度各級教育統計概況分析〉顯示,105學年度碩士班總休學人數已破3萬人;其中,按學制觀察,新增休學率以在職研究所16%最高,其次便是日間研究所15.7%,兩者皆為近3年新高。而在整體休學原因中,以「工作需求」、「學業志趣」位居一、二,明顯高於第三名的因素「經濟困難」。

此外,畢業年限不斷延長,愈來愈多研究生超過2年才畢業。在台大校園中,106學年度資料顯示,碩三以上比例將近研究所在籍學生總數的四分之一。研究室中,同學間還會互相開玩笑:「什麼都是假的,只有畢業才是真的。」

無法順利2年畢業,往往讓研究生背負不小的心理壓力。譬如在親友聚會時,來自親戚的關心:「什麼時候畢業啊?」、「別人都可以2年畢業,你怎麼念那麼久?」讓許多研究生難以面對又無法逃避,長期下來,甚至需要向心理諮商求助。在本次《Cheers》雜誌進行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走過研究所這條路」調查(見第106頁)中,亦有讀者在開放題坦言「夜深人靜時,建議不要一人單獨寫碩士論文,有時崩潰了很容易想不開。」可見過程中情緒困擾之深。

研究所之路看似關卡重重,然而,正因為有這些挑戰,在就讀研究所前,更要不斷自問:到底為何而念?想要達成的目的是什麼?

為了避免進去後,發現實際所學、研究氛圍與自身期待落差過大,白白浪費2年時光,先找尋資源,明白志趣所在,進一步比較各系所特色,掌握事前該有哪些心態上的準備,可謂當務之急。

讀研究所,絕不是窩在學術象牙塔浪費青春。

Cheers雜誌《2019最佳研究所指南專刊》帶你精算22歲生涯抉擇、把握兩年黃金期累積學力,打造從A到A+的研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