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智大學藝術設計學系設計創作課程期末作品1:1咖啡廳)
內容/圖片來源:由元智大學提供 │ 日期:2018-10
新知識、新產業充斥於現代社會,跨界跨域成為顯學。元智大學培育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從學習中創作、在創作中生活,透過設計思考啟發學生熱情、進一步帶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的本質就是解決問題
連上網路,在入口網站輸入關鍵字,任何問題都有答案。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被取代,許多人不禁要問:學生到學校來究竟要做甚麼?元智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徐業良說「給學生動機,更重要的是,一開始就要讓學生動手解決問題,而不是覺得學生會了,才給他們動手的機會。」
(藝術與設計學系兼任講師王耀邦)
擁有相同理念的教師,在元智並不少見。目前為格式設計展策與格式多媒負責人同時是藝術與設計系兼任講師王耀邦也強調,設計是廣泛的學門,本身就含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味。所以他的課程強調實作,因為設計是透過一個創造的過程,把想像實體化。那麼從概念發想到完成,透過實作最能了解包括運用不同技巧會得到怎樣的不同結果;使用不同媒材會呈現不同的作品樣貌等等。更重要的是,只有親自動手做,才會知道問題所在,然後直接去面對它,這正是一連串豐富的學習過程。至於教師的角色,則是要讓學生理解所做的事情,從中得到最真實,最直接的回饋。
從動手:創業練習曲
王耀邦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主動想把要把事情做好。他總是跟學生溝通:不是要他們交作業,而是要做出作品。「作業是為某種目的去完成的,但作品卻是從自己身體裡長出來的」,所以大家會對作品負責,想辦法做到好。至於何謂好作品?就用生活化的現實去檢驗。例如讓學生在教室裡打造三間咖啡廳,於是包括空間的呈現,到販售商品、定價、行銷等等都要實際去操作,大家就不會認為這只是課堂上的作業,而是會慎重以待。他說,不少學生一開始叫苦連天,但後來,猛地發現自己可以做很多事,甚至被業界高手肯定,立刻有了成就感,知道自己有價值,這比起拿高分更激勵人心。
至於徐業良繼成立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到與八名學生創立世大智科,他看見學生在學習中碰觸到真實的問題,包括參加大大小小海內外的展覽,學生都是親力親為,過程中跨領域的學習相當扎實。這也讓他發現,以前老師在講台上教,學生不會的只好先背起來,因為不求甚解,造成知識與現實的鴻溝,現在這種作法已經行不通,他主張必須先讓學生去做,邊做邊學。例如世大智科成立後,團隊從研發、創意發想、行銷、影片拍攝,乃至定價策略等等,無不親力親為,夥伴們都是自發性地學習,而充滿動機的學習成果自是可期。
(機械工程學系教授兼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徐業良主任(中))
開放校園 自主學習
一般人總認為學生什麼都不懂或者太稚嫩,但在王耀邦眼中,學生只是缺少機會,缺少一個讓他們去執行事件的平台。透過授課,例如讓學生辦音樂祭,這個議題涵蓋和學校洽談場地、如何克服噪音、如何接洽樂團、如何吸引大家參與等等,過程中有很多機會思考「設計如何進入公共行為」,都是最好的學習,也許沒有寫在教案上,但校方願意支持創意地授課,給老師們很大的空間與彈性。
創業並不是浪漫的事,創新創業議題在校園,更大的意義是要培育怎樣的人才?徐業良提到,在元智,不乏藝術設計系畢業生來唸機械研究所,這正是元智鼓勵開放與創新的成果,而現在需要的正是跨領域的人才。實作課程最容易領域學習,藉此打開眼界,連結社會的主旋律,當設計思考成為習慣,創新創業的能量就會源源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