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企業,如何讓勞資都有感?

文章來源:Cheers雜誌第207期

你對「幸福企業」的想像是什麼?像Google辦公室有吃不完的零食?還是像台積電大手筆發出萬元紅包,而且人人有獎?

長期研究「職場幸福學」的政治大學商學院院長蔡維奇認為:「能帶給員工幸福感的企業」就算幸福企業。所以定義幸福企業的主題,是員工而非企業自己;至於剖析幸福感的面向,則包含「樂趣」、「意義」及「滿意」三大項目。換言之,讓員工能快樂工作、擁有影響力,並且滿意自己的工作內容,才符合幸福企業的基本標準。

中華幸福企業快樂人協會祕書長鄒仁淳提出另一個觀察面向:「企業主是否願意持續善待員工」。相關指標包括員工是否願意在這個公司結婚、生子及買屋:「員工願意在這裡工作時成就人生大事,不僅表示有安定感,也反映他預期企業發展相對穩定。」

概念不難理解,但要實踐卻不容易,癥結點往往是企業主的觀念。許多企業在獲利及高績效的前提下,「讓公司活下去」遠比「讓員工幸福」重要。

有些上個世代的企業主甚至認為,年輕員工講求的「小確幸」,是阻礙公司成長的原因。即使老闆有心提升員工幸福感,往往也不在企業發展優先事務上,通常是等員工先替公司賺錢,再談福利。

「讓員工快樂、有意義及滿意,與產生高績效絕非衝突,」蔡維奇以美國蓋洛普公司(Gallup)職場管理和幸福首席科學家吉姆.哈特(Jim Harter)等人於2002年針對36家企業,探討員工滿意度的調查為例,結果顯示,「員工滿意度」及「事業單位績效指標」之間整體相關係數達到0.26,屬於中度正相關,代表員工整體滿意度愈高,也會帶動顧客滿意度或營收成長。

英格蘭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的研究也指出,快樂可以讓人增加12%的生產率,不開心的員工則會減少10%的生產率,工作快樂度對生產效率有更大及更正面的影響。

打造幸福DNA:工作生活平衡,有助延攬人才

對重視個人幸福的青世代來說,這股效應更強烈。而何謂讓人感到幸福的工作特質?從《Cheers》雜誌「青世代工作幸福感萬人大調查」中發現,「有助於工作、生活平衡的制度」是首選特質。看在當初提著皮箱、各國走透透才打下江山的企業主眼中,自然是世代價值觀下的一大落差。

不過,「在好人才愈來愈難搶的年代,工作與生活能平衡,才能吸引人才,」蔡維奇提醒,企業主不該把工作績效與員工對生活平衡的期待視為衝突。當企業願意給員工更多彈性和空間,員工不必為了只扮演好在職場的角色,就犧牲在親子或親密關係中的得分,才能長久在企業中貢獻。事實上,這也會大幅降低企業在招募和留任上的成本。

究竟幸福企業擁有哪些共同的DNA?綜合歸納起來,包括以下4個重點:
  1. 創造歸屬感:關於員工需要什麼,不是企業「想當然爾」,而是真實理解他們的心聲,才能用制度與福利創造出「同舟共濟」的歸屬感。

    獲得運動企業認證的光學檢測設備公司牧德科技,就透過廣發問卷了解員工想法,而且開過多次會議,定調員工福利的內容。總經理甚至親自走訪兩岸的基層員工,一一聆聽心聲,確定彼此目標在同一條線上。

    擘劃願景幾乎是企業少不了的動作,但牧德科技董事長汪光夏反問:「願景和員工有什麼關係?」若員工只重視紅利,卻不認同願景,不過是另一家「血汗工廠」。

    透過調查,牧德科技發現員工希望多照顧家庭,於是在遇到旺季需要加班時,把本來的「晚班」改成加「早班」,讓員工增加陪家人吃晚餐、聊天的時間,當老闆說到做到,就能讓員工有感。

    「企業不能將員工當成機器,而是蘋果樹,逐漸成長茁壯,」汪光夏自信地說。

    唯有把員工需求當成企業自己的需求,找出雙贏之道,勞資間才會真正成為「生命共同體」。

  2. 資訊透明及制度公平:每家公司都有制度,但制度是否落實和公平可就不一定。偏偏,青世代最重視言行合一與資訊透明,在社群網站發達的今天,不管是員工對外爆料或將「家務事」訴諸公評,除了破壞互信,對企業也是很大的傷害。

    工具箱大廠明昌國際集團,近年來快速成長,從1個事業體擴張至6個事業體。明昌國際工業總經理畢美桂指出,關鍵即在於「透明化制度」。

    她將家族企業制度化,公司的內部資訊平台明確標示員工入股、退休金加碼制度及海外保單規定,員工只要達到相關成績,就能擁有特定福利,「制度務必透明、實際執行,而且一定要公平,讓員工相信制度可行。若員工質疑,再好的制度也做不下去,」她強調。

    明昌的內部刊物《明昌園地》,則明確羅列各機制執行成效,也讓員工分享得到進修補助、海外旅遊的心得,讓所有人透過公開平台,知道這些福利既「看得到也吃得到」,自然提升工作動機及期待感。

  3. 打破層級界線的無礙溝通:員工對雇主不滿的理由,經常未必直接來自薪酬待遇,而是老闆不願傾聽員工的心聲,長期累積成不滿與猜忌的情緒。

    如何打破「有話不能說」的障礙,尤其當組織愈來愈大、愈來愈複雜時?中華汽車幾年前由管理部開設LINE群組,只要是員工都可以加入,就像提供一個能暢所欲言的溝通平台,讓員工心聲上達,主管也增加了接納及討論的管道。

    中華汽車協理錢經武指出,從上對下,主管可透過群組說明公司政策、福利,還可公布每週員工餐廳的特殊小吃、開員工團購;由下對上,日常瑣事如廁所故障,員工即時回報後,管理部馬上交付負責單位處理,真正做到問題解決零時差。

    另外,中華汽車內部有22對親子檔,不同世代對制度和福利的需求也不同。除了針對年輕員工開設「新世代策略研討會」,請他們分享對公司的期待,包括希望邀請的尾牙藝人名單,也徵詢員工建議,力求從不同的管道,滿足不同世代員工的需求。

  4. 彈性設計,讓工作更有自主性:網路軟體公司橘子集團總部設有幼兒園、健身房,以福利制度貼心著稱。2016年初,橘子集團甚至擴大實行有薪「自主假」,員工自主管理工作目標,用完特休假後,只需上網登記、不需主管同意,就能使用無上限的自主假。

    橘子集團人力資源總監張文杰強調,當時的出發點,是為了鼓勵員工有效率地工作,可多花點時間做自己的事。不過,試行初期仍引發主管譁然,擔心無法管理團隊,甚至引發員工不顧績效只顧休假。

    不過,在橘子集團執行長劉柏園的堅持下,這項制度施行一年多下來,至今只有1成員工使用過自主假,且多為年假較少的資淺員工。

    張文杰指出,不僅制度本身得到近9成員工支持,也並未出現有人「擺爛」的情形,顯然企業願意給員工更大的彈性,員工也會自制。「彈性制度讓員工更有效率地工作,臨時有事也不怕被扣薪,大大提升安定感,」張文杰強調。

執行非一蹴可幾:企業給的,也要是員工想要的

幸福企業之所以讓員工「幸福」,固然有共通原則,但千萬不能「一套制度走天下」。鄒仁淳分析,很多企業給予高於《勞動基準法》的休假或給薪條件,員工依舊不滿意,往往是雇主未針員工需求「對症下藥」。

「製造業員工需要高價值感,服務業員工需要安全感,領域及規模不同,福利制度就不能放在同一個天秤使用,」她建議企業主、人資及員工務必三方溝通,才不會老闆認為已經提供甲福利,卻不是員工想要的乙福利,當溝通無效、員工無感,不僅稱不上幸福企業,也提高勞資衝突的風險。

打造幸福企業時,不妨運用「工程」概念,循序漸進,透過時間及成本規劃適合公司的制度。鄒仁淳建議,企業第一季可先廣發問卷,了解員工需求,分析他們較需要安全感、價值感、富足感或寧靜感;第二季就依產業與企業文化,規劃適合的福利制度。

第三季執行制度後,第四季進行滿意度調查,隔年務必重新檢視執行後的回饋。老闆要不斷調整這項循環工程,才能找到最能讓員工幸福的做法。

天底下沒有100分的幸福企業,只有往100分邁進的企業。不同世代對幸福的定義不同,當幸福的內涵不斷流動,企業主更需用心與時俱進,員工才會真正「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