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完報表,10點了,你是最後熄燈的人,腳步沉重,厭惡自己,搞不懂人生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時鐘指向7點半,正準備下班,前輩走過來拍拍你的肩膀問:「吃晚飯了沒?」下一句話緊接著是:「不忙吧,我得交個報表。幾分鐘的事而已,交給你,我才放心。」

你剛鼓起勇氣開口,一向和善的前輩臉色一沉:「我是看重你,本來覺得這年輕人有潛力……,」你瞬間洩氣,感覺「不行」兩字沉甸甸地卡在胸口,根本說不出口。跑完報表,10點了,你是最後熄燈的人,腳步沉重,厭惡自己,搞不懂人生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你沒有問題,只是陷在情緒勒索的惡性循環裡。

自我價值感低落,造成失衡關係

發現了嗎?重要的人往往一句話就能左右你的情緒。以為忍一下就過了,事實是,當勒索者提出要求(demand),而被勒索者試圖抵抗(resistance),勒索者就會猛踩痛點,讓被勒索者感受到壓力(pressure)。比如指責:「沒想到你是這種人!」並持續利用權力、關係等資源威脅 (threat),逼迫被勒索者就範。直到被勒索者為了緩解焦慮、乖乖順從(compliance)為止。而一旦勒索者得逞,下一次就會食髓知味( repetition )。

從demand到repetition,這是「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的典型模式。

國際知名病理治療專家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分析,勒索者這麼做是因為「無法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所以透過威脅企圖掌控對方,滿足自我需求。

貶低價值、加深自責,以及剝奪安全感都是常見手段。比如,指責對方「可以成熟一點嗎」、「你根本不在乎我」,有時甚至毋須言語,只是一個眼神、一聲嘆息,都足以成為情緒勒索者的武器。

而被勒索者「誤將他人的情緒視為自己的責任」,容易因無法滿足對方需求,陷入罪惡感。最後為了迴避衝突而妥協,壓抑真正感受,就此在失衡關係中脫不了身。事後,「難以拒絕」的現實更加深被勒索者的自我厭惡,為了讓自己好過點,會反過來說服自己「本來就是這樣」。

《情緒勒索》一書作者、諮商心理師周慕姿分析,渴望他人肯定、畏懼關係破裂,追根究柢,都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其實不管勒索者或是被勒索者,都有共同的生命課題:自我價值感低落。勒索者「投射焦慮」,被勒索者則「承接情緒」,甚至有時會「攻守互換」,形成「病態性共同依賴」(co-dependence)。

情緒解方:從「不急著回應」開始調整

想跳脫情緒勒索的惡性循環,相處時,除了勒索者的自我覺察、有意識地中止行為,被勒索者也必須堅定地讓勒索者知道「這招沒效」。

這個過程並不容易,拒絕需要勇氣去承受可能隨之而來的責備、批判與不諒解,但唯有如此,關係才有修正的可能。周慕姿提出「停、看、應」3個步驟作為練習的起點:

●停:不要急著回應。不論對方怎麼威脅,一律回覆「讓我想一想」。問問自己:「他的需求是什麼?合理嗎?如果我不配合,他會怎麼做?」先「預測」對方的劇本,建立情緒防護罩。

●看:回過頭來面對自己的感受,安撫自己的焦慮和罪惡感,必要時先離開現場。問問自己,當你愛的人這麼做時,你的感覺是什麼?你真的值得被這樣對待嗎?這些指控確實是你的疏失,或只是他的情緒?

●應:先確認自己已儲滿「被討厭的勇氣」,等對方情緒比較和緩時,再清楚、有禮地表達立場與感受。如果對方拒絕溝通,先不急著回應,只要堅定地重複前面2個步驟,用「暫停鍵」中止循環,為彼此讓出反省和成長的空間。

長期被情緒勒索扭曲的關係,營造的不會是同理與信任,而是恐懼與壓力。練習掙脫情緒勒索的束縛,相處才能健康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