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樂團的〈第二人生〉中唱道:「生命不是過程,而是美麗旅程,……。第一站叫天真,第二站叫青春,下一站的名字,等你去確認。」的確,斜槓人生的目的地都掌握在手中,不過,在列車啟動前,有幾項風險不可不慎!

【人生不必只有一個志向】別人眼中的半途而廢、沒定性,其實是你勝出的籌碼!

「期待一趟旅程,精采萬分,你卻還在等,等到荒廢青春,用盡體溫,才開始悔恨。」這是樂團五月天〈第二人生〉的歌詞。MV找來全聯先生邱彥翔,一人分飾多角,從警察、房仲、醫師,演到夜市賣拖把小販,講述一邊做著乏善可陳的工作,內心卻對暫停一切、甩開束縛,邁向第二人生的渴望。

選擇成為「斜槓」,固然是實踐嚮往的途徑之一,但凡事都有利弊,機會背後一樣存在著風險。

陷阱1:72%月薪低於2萬

解方:增加被動收入來支撐夢想

斜槓強調的是多重價值,以及所選擇的生活態度,但一人要背負多個職務,在一個個用「/」(slash)隔開的角色間,若時間與效益管理不當,反而可能落入窮忙的陷阱。

行政院主計總處去年底公布「106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台灣非典型就業人數破80萬人,約占全體就業者7%,進一步詢問原因,找不到工作比例近2成,其他因家務占14.4%,本身就想從事非典型職業類別占14.5%,因職業特性占28%。在經常性收入分配比例中,調查發現,多達7成2的部分時間受雇者月薪低於2萬元。

針對這個現象,BCG波士頓顧問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徐瑞廷分析,如果在某個領域特別突出,再延展跨領域專業,有望打造差異性優勢。但他強調,並非每個人都適合這種職涯:「有專長,當零工能賺更多,那當然更好;但如果沒專長,很容易淪為打工仔,可能就只是做手腳活,但沒有學習成長。

那麼,該如何擺脫這種可能更窮的危機?

有「斜槓大魔王」外號的劉軒,擁有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學位,既是DJ、也是作家,不僅出版過11本著作,也曾獲北京衛視《我是演說家》第二季總冠軍。他曾在《聯合報》舉辦「願景工程∣公民沙龍」演講中,暢談自己的心得。

相對於屬於「主動收入」的勞動所得,劉軒認為,斜槓青年不能忽略「被動收入」的重要,譬如來自版稅、投資理財的報酬。「這些收入能在你睡覺的時候幫忙賺錢,才能真正為你挪出足夠的心理空間。」

另外,第二專長的收入要超越本來的正職,通常也需要一段時間。《斜槓的50道難題:你最想知道成為斜槓青年關鍵提問,關鍵思考與實踐方法》一書務實指出,斜槓青年應該更有耐心,並善用為數眾多的線上學習平台,快速強化新技能。該書作者建議,除非預期本業收入已遠不及由其餘專長發展而來的收入,不然不建議貿然辭去正職。

除此之外,由於職場變化極快,勞動法規難以即時跟上,在勞動權益規範上也出現灰色地帶。許多平台業者,譬如外送平台UberEATS和啦啦快送(Lalamove),並不把自己定位成為「雇主」,而更接近「媒合中介」。

今年4月,美國費城法院裁決,認為Uber司機「可以隨意工作、可以自由地打盹、辦個人差事」,Uber缺乏相關控制權,故司機不屬於其員工,因此,提出權益訴訟的司機無法獲得最低工資或醫療保險。一般雇傭契約下,雇主需要提供的勞動保障如:健康保險、工傷賠償、退休計畫等,對個人接案者來說,必須自己規劃負擔。

因此,近期在台灣也有人自主發起「斜槓青年──自雇者/接案者工會籌備說明會」,希望透過組織形式,協助個人接案者順利擬定合約,保障自身權益之外,也能避免糾紛。

陷阱2:恐24小時無休

解方:訂目標薪資,不盲目接案

斜槓的最大魅力,莫過於「自由」兩字:可以一邊從事興趣、一邊發揮才能、一邊自主決定生活節奏。

然而,在表面美好的粉紅泡泡背後,另一面的現實可能是,工作與休息的界線也更模糊。一不小心,真實狀況就會成為:時時刻刻都在工作,根本沒有所謂的「下班」或「假日」。

關於自由接案者的矛盾(Freelance Paradox),正是如此:如果做不好,就需要身兼數職、大量找尋案源,結果失去自由。相反的,如果做得很好,客戶大排長龍,若不想將機會拱手讓人,就得拚命趕工,到頭來還是沒自由。

劉軒坦言,「變自由」可能只是一般人的設想,但事實上,當了斜槓只會更忙。「因為一天之中,可能在兩、三個身分間不斷切換,我可能要回一個客戶的訊息,甚至會想不起來到底要在哪個軟體回覆,」他指出。

劉軒認為,當斜槓需要絕對的自律,才有絕對的自由。「如果無法理解這點,我建議不要現在就當斜槓。」他以父親劉墉為例,劉墉每日作息非常固定,什麼時候吃午餐,什麼時候工作與休息,都嚴格遵守,「他甚至會定時租借DVD,就算沒有要看,也逼自己進入放鬆模式」。在明確切割時間的前提下,才不會讓自己的腦隨時都在工作模式。

至於如何避免被「忙碌感」淹沒?劉軒舉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的觀點: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說明。他認為,要先設計想要的生活,構思後再行動。「認真往回推算,我想過這樣的生活,每個月要賺多少錢才夠?」劉軒以自己與太太為例,他們希望一年有2個月可以帶2個小孩到其他地方旅行、體驗不同文化,初估下來,兩人年薪總計需要350 萬。

劉軒強調,這個動作是讓自己清楚,工作量該怎麼安排,「不賺低於這個數字,但也不賺高於這個數字。」如果要嚴格遵守這項原則,甚至要懂得拒絕找上門的工作,因為高過一定數字時,自己也無法負荷,若來者不拒,只會失去生活品質。

有16年廣告資歷的奧美廣告執行創意總監龔大中認為,不同斜槓身分間要能交互支撐。以他自己來說,廣告人只是標籤之一,他同時在大專院校任教,並作為樂團「Wheres大智若餘」的吉他手。龔大中認為,教書對他而言是「保養腦袋」,透過教學和接觸年輕人的經驗,不僅能在備課時重新整理對廣告產業的想法,也能再將創意活用在工作上。

陷阱3:每件事都做不好

解方:設定優先順序,別貪心全想要

除了行程滿檔外,長期當斜槓也可能面臨身心俱疲的風險,不僅消耗體力,更會耗損心神。普通上班族只有1份工作占據心力,但當一個人同時有2、3份,甚至4個以上的斜槓身分時,若做不好,挫折出現的頻率和效應,也可能更為放大膨脹。

劉軒曾說:「如果你沒有練好核心,斜槓只會累死你。」一語道破當中癥結。長期擔任國際NGO工作者、也是暢銷書作家的褚士瑩,曾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說:「斜槓人生也必須有重心,要很清楚知道輕重緩急、先後順序;而不是把所有東西通通放在一起,這樣想的話就變成一種貪婪。」雖然他每年出書、旅行超過上百個國家,同時也是哲學諮商師,但對他而言,仍有一套自己的「斜槓排序」,後者職務的比重相對較低。

對於想發展多重職涯的青年,褚士瑩建議,必須讓自己找到充滿熱情的事,勇於做出改變。他認為,如果生命沒有重心,想追求的卻很多,就會被不同的力量拉扯,導致不知如何選擇。「如果什麼都做不好,那樣的斜槓人生是不值得追求的,」褚士瑩說。

斜槓是一種選擇。不管想當斜槓的初衷,是重新追求自己曾改道的夢想,實踐想做卻沒做的事;抑或是透過多元身分,分散風險,讓職涯更有保障。

了解成為斜槓的風險,正如同投資金融產品前,需要詳閱公開說明書一樣。摸清這條路上可能的障礙,才能像五月天的歌詞:「期待一種永恆,即使傷痕,也奮不顧身。」在旅程中盡興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