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是克服困難的力量,走到這一步就能憑自己的意志力,
迎接並跨越各種障礙,朝正確目標邁進。
同為心理學巨擘,和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不同的是,阿德勒(Alfred Adler)是「目的論」,而非「決定論」。舉例來說,「事情做不好,是因為資質差」,這是決定論的思維;「事情做不好,是因為目標設定錯誤」這就是目的論。
換句話說,阿德勒認為,想了解一個人的行為,必須先理解他的目的。此外,一個缺乏目標的人,也不會產生有用的行動。
舉例來說,假如目標是蓋一間有10個房間的屋子,自然會去找最適合的建材、工人,監督工程並設法讓屋子蓋好。不過,一旦缺乏「想蓋房子的目標」,即使身邊有再多的建材、再優秀的工人,也毫無用武之處。
而蓋房子就好比人生,重要的並非資質本身,而是目標是什麼,如此才能充分運用自己具備的資質。
強化「心理肌力」,用鼓勵給予勇氣
阿德勒認為,通常一個人在10歲左右,便決定了目標與「人生風格」(style of life)。所謂的「人生風格」是指每個人對人生意義的認知、所採取的習慣,以及朝向目標邁進的態度。
不過,為什麼那麼多人,即使有了目標,依然感到痛苦?阿德勒認為,是缺乏朝向正確目標的勇氣。
該如何擁有勇氣,找到正確的目標呢?
阿德勒強調,勇氣並不是一帖藥,需要時再補充就好,而是必須不斷自我訓練,就像運動員一樣,持之以恆地練習,才能在遭遇挫折時,具有忍受和克服的力量。而「鼓勵」就是最直接「給予勇氣」的方法。
不過,「鼓勵」和「稱讚」不一樣,一般的「稱讚」並不能帶來勇氣,因為稱讚的意涵,是由上而下給予評價和讚賞,當中還包含「我本來預期你可能不會表現這麼好」的假設。
然而,真正的鼓勵,卻是支援對方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難。比起稱讚的重心是「結果」,鼓勵更強調肯定「過程」中的努力。
改變看法,釐清目標是否正確
人透過自己設定的目標,建立一套人生風格,決定行為和思考方向。阿德勒認為,生活痛苦的人,是因為錯誤的人生風格,以及基於自利邏輯的目標。
要如何改善及落實?就是改變自己對事情的看法。因為「看法」是虛構的,只要稍微改變,就有機會讓自己發現目標可能是不對的。
若想幫助自己或他人朝向正確目標,首先必須先了解目前的目標,檢視這個目標到底對不對?然後再一起找出正確目標,釐清接下來要採行的步驟和方法。
拋開過往夢魘,聚焦解決問題
阿德勒認為,想要改變,就要從眼前這一刻開始做起。與其把焦點放在過去,一味追究原因,不如設定正確目標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克服困境。
修正目標後,人生風格會隨之改變,這時候就不需要舊的習慣和態度,取而代之的便是新目標和新的人生風格。
勇氣是克服困難的力量,走到這一步就能憑自己的意志力,迎接並跨越各種障礙,朝正確目標邁進。
別再這樣說!讓勇氣「漏氣」的5句話
修正目標、改變人生風格,意味著必須捨棄過去。雖然,人都會傾向不要改變,但這卻是找到目標和建立勇氣的絆腳石。研究阿德勒的日本作家中野明,列出以下會打擊勇氣的常見話語。
「之前這樣做也失敗了!」→之前的失敗,並不表示這次也會失敗。
「那是絕對不可能的!」→自我設限,反而讓自己停止思考,而非找出解決方式。
「的確是這樣啊,但是……」→以「說道理」來掩蓋逃避問題的心態,而非嘗試改變現狀。
「如果⋯⋯的話,我就可以……」→把自己無法達成某件事情的理由,歸咎於別的因素。但這個理由真的無法克服嗎?還是只為了讓自己好過點而已?
「沒有前例可循。」→那就不做了嗎?如此一來,就不可能創造新事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