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在這個風雲詭譎的時代安身立命,達爾文早在19世紀便提出犀利洞察:「最後能生存下來的,既不是最強,也不是最聰明,而是最能適應變化的物種」。箇中奧祕,就是學會「如何學習」,不斷為自己盤整裝備,隨時保持最佳狀態,才能在海量的碎片化知識中站穩腳步,抓住最佳的機會!
從來沒有一個時代,「不進化,就淘汰」的焦慮如此蔓延,化為對知識汲取的無盡飢渴。
這一刻,全球有上千萬人同時在線上課程MOOCs(磨課師)上聽講;拿起手機和平板,有數以千計的學習App,成為你的隨身智囊;互動電子書、翻轉教室、學習遊戲??。數位時代,有太多便利的學習管道可供選擇;殘酷的是,擁有課程認證,往往不是大腦升級的保證。
究竟該「如何學習」,才能在有限時間中,掌握個人生涯的致勝方程式?美國喬治城大學電腦科學系副教授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是一個可供追隨的實例。追求形成自己的見解,讓他年僅27歲即取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隨後,以著作《DEEP WORK深度工作力》一書,提出「高價值產出=高度專注×時間」的成功心法。
新作《深度學習力》一書中,他尋訪哈佛、耶魯、史丹佛等名校中,「生活多采多姿、學業成就超群,還能在各種活動中發光發熱」的校園風雲人物,從中彙整出75條關鍵心法,作為「深度學習」的具體導引。
放棄「沒有生產力」的學習投資
在這個時代,人們真正缺少的不是訊息,而是「學習的時間」。要讓學習有效,關鍵在於有無判斷力與自制力,只讓「有價值的念頭」進入心中。
這是深度學習的第一道心法:學會放棄。
乍聽之下是個「跳tone」的建議,但懂得取捨,正是從混雜的資訊洪流中脫身的有效解方。不妨把「放棄」看作是一個優化效率的戰略技巧。
決定放棄與否的衡量標準,是這段學習歷程究竟有沒有「生產力」。花好幾個鐘頭無方向地翻找資料,或苦苦思考一個無解的難題,當投資的時間遠超出最終報酬,很容易在一連串壓力下賠上生活品質。你也許覺得每個學習目標都意義非凡,但是交叉累積的結果,往往還沒起步就已經精疲力竭。
成功的深度學習者,懂得自我管理
第二道心法是:明智的生活管理,為「深度學習」開拓出空間與時間。
面對一長串待辦事項,你的處理順序是看心情,還是看事情?「才休息一天,應該沒關係??,」是個充滿誘惑的魔咒,把你吸入無限拖延的深淵。請記住:「再厲害的待辦事項,都無法清理忙亂的生活。」
紐波特建議,先列出一天除了睡眠之外的時間,再填上用餐時間,接著是開會等預定行程,剩下的,就是可以專心學習的時間。將這些時間以小時為單位劃分,記得至少預留一小時完成瑣碎雜事,如果有突發狀況打亂計畫,就停下來,花半分鐘重新整理可運用的時間。
成功者的自律,在盡力完成對自己的承諾。與其在接到長期任務時,催眠自己:「死線很遙遠,今天很安全」,你應該立刻花30分鐘完成一點進度,不管是寫下大綱或者安排時程,都很好。同時,為自己設定不可能延期的「中繼死線」,作為地標,敦促自己專心達成短期任務。不斷跨越一個個里程碑的滿足感,會成為你持續衝向終點的最佳動力。
讓遠大目標,成為學習最佳動力
學習的自信來自成就感。紐波特指出,培養自信的有效方法,就是修煉一項過人的技能。這是深度學習的第三道心法:持續執行某項大計畫。
頂尖的學生們相信「一切都有可能」,勇於制定說出來會讓別人「哇!」聲連連的遠程計畫。這些計畫讓他們在學習時,充滿放手一搏的新鮮感和刺激感。在某個專業領域插旗,除了可以建立個人特色,最重要的是,你的學習之路,可以不必建立在他人的期待之中。
進入攫取知識的階段,同樣延續這個概念,這是深度學習的第四道心法:建立自己的讀書計畫。
埋頭苦讀前,先花10分鐘完成這個動作:設計一張表格來檢視接下來是否確實達標,或在牆上貼張巨大的知識地圖,作為學習的具體索引。當中的祕訣是:「愈奇怪愈好」。讓充滿創意的學習計畫,成為你不斷學習的樂趣之一。
五大面向,用深度學習鍛鍊思考
《深度學習的技術》的一書作者楊大輝,則針對建構知識網絡,提出「記、懂、網、拓、活」五個面向:記得深、讀得懂,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系統,拓展多元領域,最後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與紐波特的建議可作為相互參照的十字座標。
第一個層是「記」:記得多、記得長,在數位時代並不見得穩操勝算。畢竟大腦容量再驚人,也永遠比不上「一鍵搞定」的Google大神。與其拚了命靠反覆記誦抄寫,不如放手解放大腦,「讓搜尋引擎成為人類儲存記憶的知識庫」。學習時,應該更專注於「理解」可實踐的重要原則。
第二層是「懂」:如果沒有理解知識,就不算是學習。
第三層是「網」:指的則是融會貫通所學,達到這個階段,才算是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
其中,「思維可視化」是一個可以廣泛運用的技巧,將書上吸收的單點概念,透過系統化為完整的知識網絡。最近風行的資訊圖表、心智圖,都是常見的視覺化資料形式。如果你想開啟一場腦內冒險,最好選擇可以多方延伸的心智圖,如果要羅列步驟或心法,層層推進的魚骨圖也許更加適合。
在反覆練習的過程中,則可以選擇「假裝自己正在授課」的提問記憶法,試著運用習得的知識解決問題。當中精髓,與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所提出的「費曼技巧」,主張透過教學,讓大腦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創造不無共通之處。
步驟很簡單:首先選擇一個核心概念,整理出「你自己的闡述」;接著,想像自己的「徒弟」就在眼前,仔細設想使用什麼樣的解說方式,才能讓對方迅速理解。最後藉由反覆教學、找出問題點。如果有地方「卡住了」,再回頭檢視原始資料,修正自己的「大腦資料庫」。
第四層是「拓」:要拓展學習的版圖,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精進。
1.正確性:質疑知識的正確性,透過「比我更聰明的人會怎麼想?」、「這個思考的反方觀點是什麼?」等自我提問,避免主觀的認知偏誤,提升思考力。
2.多樣性:學習曲線原理(learning curve)指出每個人在學習時,會經歷緩慢的起步期,接著進入高速成長的階段,最終陷入停滯。跨領域學習可以開拓知識的邊疆,為學習瓶頸帶來嶄新的思考角度。
3.創造性:透過「聯想」跳脫既有框架,連結跨領域的知識,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觀點。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具備物理學和經濟學雙學位,在打造火箭時,以經濟學的思維,淘汰不合時宜的火箭技術,再重整物理學定律,就是實際例證。
第五層是「活」:也是「深度學習」的最終價值,要讓今天的我,超越昨天的自己,真正的關鍵,就在於能否把知識內化為改變生活的力量。
有了「深度學習」作為錘鍊知識的工具,才能擁有「深度思考」的能力,讓個人的獨到觀點脫穎而出;另方面,「深度學習」也是架構「深度工作」的基礎。
學習的深度,決定成長的速度。在一望無際的資訊汪洋中,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就像擁有羅盤,讓知識得以鼓動風帆,持續航向改變人生的航道。未來已經迎面而來,何必還在原地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