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相處,是人際關係的重要功課與智慧。《Cheers》雜誌彙整出9個關鍵,
一步步找出最適合你的模式,解開心結其實沒想像中困難。
人際關係最困難的面向,就是在衝突後「重新相處」。因為氣氛尷尬、拉不下臉,或彼此都還在氣頭上,一方希望和解,另一方未必已把負面情緒消化殆盡,願意伸手接下橄欖枝。
尤其,台灣職場常把「個性順從」與「好員工」兩者混為一談,這使得許多個人主義強烈的年輕世代,覺得既然已發生衝突,留下「黑紀錄」,不如選擇直接離職、另起爐灶比較快,因而失去練習「重新相處」的技巧與智慧。
工作尚且可以逃離,家庭和親密關係卻無可迴避。事實上,很多人際間的難題並非全有或全無的零和遊戲,只要找到一個起點,解開心結,重新相處,並沒有那麼難。《Cheers》雜誌特別綜合專家意見,彙整出重新相處的9個方法,幫助大家一步步撥開迷霧,重建美好關係。
1. 傾聽自己,要不要繼續這段關係?
選擇重新相處,一定都有個「不得不」修好的理由,所以,必須先想清楚這個理由是否充分到需要花時間和心力去努力。
諮商心理師許皓宜建議,思考的時候,最好是由「心」給答案,而不是單由「大腦」理智判斷,通常在傾聽內在最原始的聲音後,將關係區分出「要」或「不要」,問題就解決掉一半。
2. 完整勾勒,想達到的結果是什麼?
勇氣心理學大師阿德勒(Alfred Adler)指出,關係重建之前,每個人一定都會經過不斷訴說的過程,先是描述「可憐的我」,再來是指責「可惡的你」,最後才會歸結到「我和你接下來要的是什麼?」是回到過去的關係呢?繼續各說各話?或重新協議相處模式?
當這些答案都釐清了,才能往前推進,落實出雙方必須在想法和行為上做出什麼改變,達到預期的效果。
3. 重要關鍵,對方是否也有修好的意願?
關係的重建,構築在「雙方都有意願」的基礎上。關係無法修好的癥結,常是雙方不同調,一方準備好了,另一方卻還沒準備好或根本沒意願。
擁有豐富企業情緒危機處理經驗的諮商心理師蘇絢慧指出,衝突過後,彼此都有委屈、受傷的情緒,在所難免。若是家庭或愛情關係,還可以花時間慢慢等待對方沉澱心思;但在職場上,天天都有進度必須達成,修復也要講究效率,此時可委請「第三方」扮演關係再啟動的協助角色。
尤其當同事間的衝突已鬧到眾所皆知時,主管應該積極介入,協助化解僵局。若主管剛好是衝突的當事人,或本身不具備協助的能力,可委由人資部門或顧問公司來擔任第三方角色,衝突的雙方也容易覺得牽線者較客觀,自己較可能被公平傾聽。
4. 做好被對方數落的心理準備
在啟動重新相處的動作前,要有會被對方懲罰、數落、囉嗦的心理準備,因為雙方心理建設的程度一定有落差,認知到這點,才不會因為回饋不佳,馬上就打退堂鼓。
企管教練張譯文分析,人際相處都有個「情感帳戶」,若一方將帳戶透支得太嚴重,長期累積的怨懟,會讓彼此很難只針對衝突事件進行討論,必須經過一連串的傾聽、同理心、示好、認錯等過程,才能開始討論事件衝突點。
有勇氣聽對方表達想法和感受,也有勇氣表達自己,才能不在口頭上一再重提往事,消磨和解的氣氛。而且,把對話機會當作最後一次,就會認真把想說的話說完,而既然已經說出來,不管結果如何,也就比較不會有遺憾。
5. 設定時間停損點
關係修復需要時間,但時間到底需要多久?自己可忍受的極限到哪裡?如果尷尬期拉太長,能否承受得了不確定的焦慮感?這些都是修復期必須考量的重點。雙方最好都默默在心中設定好時間停損點,當作啟動下一步動作的參考。
許皓宜指出,依照臨床經驗來看,當自己反問:「停損點是多久?」這個問題後,通常回答的時間都會比原先預期的短很多,因為時間就是成本,時間就是壓力,真實的焦慮感往往比想像中沉重。此時或許會進一步覺悟:一段耗時過久的修復過程,不一定符合期待,離開這段關係可能是更理想的選項。
然而,職場還是有現實的一面,背負經濟壓力的人不能動不動就離職,焦慮感的耐受度必須比較強。如果想重新相處的對象剛好是主管,而他又已習慣權威式管理、情感勒索式的溝通,恐怕就必須認清現實,接下來盡量站在主管的立場想問題,做好向上管理,降低發生衝突的機率。
6. 達成協議的必要
吵架有吵架的藝術,吵架者可以試著摸索自己的吵架風格,是有話直說?習慣在衝突當下把事情都講清楚?或是暗自生悶氣?脾氣一上來就無法好好討論,必須先暫時離開現場?心靈作家莊慧秋指出,了解自己的吵架風格後,才能修正,並向對方說明,避免好不容易和好後,摩擦又一再發生,徒增誤解。
另外,和解過程中,也有必要把「地雷話題」釐清。例如,同事和朋友間最常出現的地雷是宗教、政治等議題,如果這些與正事無關,就要約法三章,之後盡量少討論這些話題,免得重啟火藥庫。
7. 認清關係的新面貌
很多人都是在經歷衝突後才發現,原來對方真實的樣貌並非如原先所理解,這就是所謂「理想的幻滅」。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衝突的引爆點可能根植於自己不合宜的看法或印象。例如,把同事當好朋友,一遇到競爭,就覺得遭到背叛,卻忽略競爭本來就是職場的本質。釐清認知謬誤後,就會知道往後相處態度必須是「同事對同事」,而非原先主觀認知的「朋友對朋友」。
不過,也別給自己太大壓力,「理想幻滅」後必然產生失落感,哀悼逝去的關係是必經過程,容許自己有一些適可而止的小哀傷,有益健康。
台灣人習慣說「破鏡重圓」,但關係的重建應該是「重新再見」。當兩個人都修正了自己的模式,昔日敵人才會變成今日同伴。
8. 建立破局的忍受度
衝突之後要重新相處,必須建築在信任和了解兩個前提上,少了這兩點,和解就較難成功。
另外,每個人的情感模式和人際模式很難說變就變,即使經過釋放誠意和努力溝通,仍然不見得能立竿見影,這時就需要對自己坦承:「有些關係就是暫時和解不了」,才能提高對破局的忍受度。
9. 無法逃脫的困境,都是自己修行的道場
在職場上,重新相處還是要回到「解決問題」、「清楚分工」上,只要有明確目標,就容易達成協議。而親子關係與親密關係交雜著複雜的情感,反而比較難以就事論事。
莊慧秋說,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無法逃脫的困境,都是自己修行的道場。職場上無法離職,可能是因為有經濟的恐懼或有信念的執著,必須想辦法化解。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無法逃脫,就必須承認力有未逮,彼此必須長期持續努力。
無法逃脫時,就面對吧!因為這也不一定是件壞事。在糾葛的關係裡,每個人才會想辦法反省自己,放下慣用視野和模式,學會傾聽和同理。只有嘗試過各種技巧,口袋裡的「法寶」才會愈來愈多,日後面對各種關係時,才會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