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自居安逸的時代,或是該起身改變的時代?當你猶豫、停滯不前時,就等於對自己 畫「叉叉」,否定掉更多可能性。只要你願意發動引擎,「叉叉」就能變成「加號」、「乘號」, 力量也會隨之倍增。踏出勇敢行動的一小步,將是改變人生的一大步!

想好了就放膽做


今年3月,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記者珍妮佛.陳(Jennifer Chen)以台北為主角,刊出一篇名為「慢車道上的生活」(Life in the Slow Lane)報導,生動描繪了這個城市的生活樣貌。

報導指出,台北愈來愈舒服了。黃昏時分,華山文創園區總會聚集許多人潮,悠閒地看電影、喝咖啡、享受美食,「亞洲其他主要城市,幾乎不會出現這樣的景色」。

不同於鄰近國家的快速與衝撞,「簡單」(simple)、「慢活」(slow)已是台北最夯的行銷關鍵字。

在這裡,有隱身巷弄的小茶館、精緻的手工線裝書,還有受到年輕人喜愛的「簡單生活節」。

從容的品味和生活質感,當然是社會進步的指標之一,但從台北看台灣,在競爭力與企圖心上,作者不諱言地指出了另一端值得注意的訊息:如果要退休養老,台灣是非常適合的地方,但「毫無疑問地,如果你年輕又有才華,最好還是到上海或北京去打拼。」

她直指:「一個到處在賣自製果醬、手作卡片及裝飾家具的世代,是不可能闖出一家可以和三星競爭的公司的。」

不見得每個人都同意這個說法,但這卻是一位常駐亞洲的華裔美籍記者,在比較過後,對台灣的觀察與提醒。

小夢想、小薪水、小職務:「三小」是否讓我們畫地自限?

再來看看隸屬全球最大人力資源顧問公司藝珂集團(Adecco),以招募科技人才為主的Spring Professional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劉小筠的體會。

進入藝珂十幾年的劉小筠表示,台灣人才最大的優勢是高學歷及認真工作,但和亞洲其他國家比起來,除了英語力不足外,更大的障礙往往是離不開舒適圈。「當機會來到面前時,很多人會猶豫不前,好工作就溜走了,」劉小筠說。

她舉例,像Apple、Google、Facebook這樣的國際企業,亞洲區職缺通常會同時開放給中國、台灣、新加坡,甚至馬來西亞。同一份工作的競爭對手,可能來自上海、北京、新加坡、吉隆坡,因為他們也都會講華語和英語,競爭優勢不會比台灣人差。

「當企業要求你外派北京,你還在遲疑『我爸媽可能不會同意』、『那裡離家太遠』時,別人就已經點頭了。」她連說好幾次:「你一猶豫,稍微往後退一步,機會就是別人的了。」

對此,台灣籍的Interbrand品牌諮詢公司上海董事總經理陳濮有著貼身的感受。

去年,他有一位剛從英國留學回國的姪子,在台北找到一個月薪2.8萬元的工作。他告訴姪子,可以幫他在上海安排工作,月薪至少多1萬,卻被姪子婉拒,理由是:「太辛苦了,我還是留在台灣好了。」

陳濮搖搖頭道:「聽說台灣年輕人現在流行『三小』生活——小夢想、小薪水、小職務,看來真是如此,有企圖心已不是被看重的社會價值。」

年輕人不敢把夢做大,也讓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感慨、著急。

他在7月的一場演講上,面對台下300多位大學生直陳,現在的年輕人「失去面對大海的勇氣」,只敢從事短期的打工度假或國際志工,不敢真正挑戰難度較高的念書或找工作。

9成年輕人,有夢不敢追:害怕失敗,是否讓我們耽於安逸?

台灣的年輕人不敢做大夢、行動力不強,只是他們所看到的個別現象嗎?為了釐清這一點,《Cheers》雜誌特別進行「2013青年行動力大調查」。結果顯示,高達9成的人「心中有一直想做卻還沒行動的事」,而年輕人最有行動力的事,竟然以「享受美食和旅行」居冠,工作表現和實現自我等其他選項都落在後面。

曾經以身為「亞洲四小龍」自豪的台灣,是否正面臨一個最迫切的危機?年輕世代對於大幅度的改變、行動,顯得過於踟躕、猶豫,因此不自覺限制了視野,也局限了對未來更大的想像空間。

儘管小日子、小確幸風潮盛行,但同時間,如何保有一定程度的警覺心,不要落後前進的腳步?如何仍能勇敢面對機會,大膽地走出去?

這些,已是年輕人亟需思考的問題。

落實到個人層面,一個有理想但遲遲不敢行動的人,難以真正建立信心,也永遠到達不了目的地。人不可能既想追求夢想、又想得過且過,這兩者本來就是互相矛盾、難以並存的。

因此,有夢想當然可貴,但行動力才是關鍵。

既然行動力這麼重要,為什麼多數人就是無法啟動、怯於改變?最大原因是對失敗的恐懼。

當崇尚成功、厭惡失敗的文化根深柢固時,往往愈優秀的人,愈害怕失敗。這種心理壓力,常會讓一個人被猶豫、害怕的負面情緒淹沒。

知名心理學家肯尼斯.克利斯汀(Kenneth Christian)在《這輩子,只能這樣嗎?》一書中指出,許多有才華的人在即將有所作為時,心裡馬上會浮現焦慮的對話:「要是機會來了,卻沒有想像中簡單,那怎麼辦?」「要是別人跟我一樣好,甚至比我優秀,那怎麼辦?」「如果我達不到別人的期望,該怎麼辦?」

正因為太害怕失敗,因此很多人會乾脆選擇放棄。

其次,低度的行動力也來自於自我設限。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高潛質低成就者」(Self-limiting High Potential Persons),意指那些擁有高潛力卻自我設限的人。事實上,多數人都有自我設限的傾向,忽視自己的雄心與潛力。只要你「限制自己,不做完全的努力,就是一種自我設限的行為,」克利斯汀點明。

自我設限最常見的徵兆就是:不想探索自己的好奇心、興趣或天職;沒有使命也沒有熱情。

除了自身因素,社會不期待年輕人突破,父母不鼓勵孩子放大夢想與行動,也常導致年輕世代看輕自己的潛力。

猶豫,就只能停留在後悔

曾獲選為台灣大學第一屆優良導師獎的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張文亮,每年會開設「新生專題」這門課。今年,在新生座談會上,不只一位學生問他:「我念的這個科系,將來可以考什麼公職、證照?」

對於學生的企圖心僅止於此,張文亮坦言「非常失望」。「媒體整天教孩子怎麼考公職,鼓勵他們當公務員,洗了一整個世代的腦。」張文亮直言:「當一個國家吸引全國最優秀的孩子成為公務人員時,那是很可怕的。」

因為害怕失敗、自我設限,導致企圖心低落,最後就會演變成離不開舒適圈,為行動力帶來更大的傷害。

一般人都能理解,舒適圈會讓人喪失危機感,而走出舒適圈,則會使人產生不安與焦慮。因此,當你想採取行動、做出改變時,最先要克服的,往往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與恐懼感。無法承受的人,就會選擇默默退回原點,因為那裡至少(看起來)比較安全。

不過,安全只是暫時的。當外在環境快速變動時,安逸與安全很快就會變成危機的來源。你可能會被組織或企業淘汰,也可能永遠都要停留在「如果當初……就好了」的自憐自艾上。

反過來說,如果你勇敢採取行動,局勢會很奇妙地隨之轉變。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曾經為文指出:「當做與不做都是50%的成功機率時,你要做。因為一動就改變了機率,就有贏的機會。」

她進一步表示,一般人評估成功機率只有5成時,通常選擇按兵不動,等待下一次機會,但「我們不知道下一次機會何時降臨,可能就此蹉跎掉人生。」

前日本三麗鷗中國區總經理鍾子偉,就是害怕因猶豫而蹉跎人生,因此決定勇敢行動的例子。

28歲上任,成為三麗鷗有史以來最年輕分公司總經理的鍾子偉,擁有令人稱羨的工作與境遇。

然而,他想像多年後的自己,待遇優厚,經營得心應手,但熱情與志氣可能早早被消磨殆盡,「我難道要這樣過到5、60歲嗎?」他自問。於是,他在30歲生日那個月遞出辭呈,毅然決定回台創業。

談起這段心路歷程,鍾子偉並不否認他的恐懼。「當下沒有薪水、沒有保障、沒有任何福利,那一剎那你會非常非常害怕。看著窗外,照著鏡子,心想我是不是瘋了,何況還要說服父母跟長輩,」鍾子偉坦言。

然而,他的理智戰勝了恐懼,理由只有一個:「只要我知道人生這個moment,不take這個決定我會後悔,我就一定要做。」他堅定地說:「就算明天要走到銀行繳房租,還是得做。從遞辭呈到離開公司的那90天內,我並沒有因此猶豫。」

不用等到萬事俱備,不必奢求康莊大道

有高昂鬥志的人,不會等到萬事俱備才採取行動,因為「永遠不可能有準備好的那天。」

鍾子偉的建議是,只要評估後有一定程度的把握,就先跨出第一步,遇到錯誤再慢慢調整、修正,這樣總比什麼都不做要來得好。

當你採取行動後,接下來則要有「吃苦」的準備。

實現夢想,從來就不是件簡單的事,你必須有勇氣、膽識,為它流淚、流汗、甚至流血。即使你才華洋溢,但該走的路,一條都不能省略。

連續10個球季締造200支以上安打的世界紀錄保持人,並在今年8月打出職棒生涯第4,000支安打的美國職棒大聯盟球員鈴木一朗,外號是「打擊天才」。然而,他曾有感而發地說:「如果大家認為不努力也有成就的人是天才,那我不是天才。如果努力之後完成一些事的人被稱做天才,我想我是天才。」

所謂的「天才」,其背後所付出的血汗,總是高過其他「一般人」。如果,你一直有夢想而沒有行動,該負最大責任的並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無論如何,行動力已經是當前每個人最該承擔的一種能力,更是一個國家與社會前進的最大動力。

在台灣各個角落,已經有許多努力不懈的臉龐和身影,拼了命地為自己開路,也有人在國際舞台上,和各國的好手拼搏。他們,都是行動力的最佳典範。

這些人是突破框架、不為自己設限的勇者。每一個人,都在發揮自身的影響力,慢慢地,就可以匯聚成一股讓自己及社會向上提升的力量。

將叉叉化作「乘號」,迎接新風景

如果,你跟他們一樣,有夢想追、有障礙想突破,那麼,不要遲疑。因為一旦當你停滯不前,就像對自己畫上一個「叉叉」,不再探索新的可能。

然而,當你啟動開關,這個「叉叉」就會隨之轉動變成「加號」,向上累積,最後再變成「乘號」。你還是你,但力量已是倍數計算。

當然,勇往直前和魯莽貿進,兩者並不畫上等號,透過系統性的思考和規畫,絕對能降低風險和提高成功機率,這同樣是和行動力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要件。

所以,撇開你心中的疑慮、外界的雜音,把夢放大,用力邁開第一步吧!剛開始,步履或許蹣跚、或許零亂,但一定會愈走愈穩,迎接你期待的風景,攀上你想登上的高峰。

點燃熱血推薦10部最「勇往直前」的電影

覺得自己行動力不足嗎?不妨選部能讓你看完後「勇往直前」的電影吧!一年看的電影超過300部,世紀奧美公關顧問副總經理張裕昌為文推薦10部電影及影集,能帶給你滿滿的感動和勇氣。

1.驚爆內幕(The Insider)

明知對抗菸草公司的後果是被一路無情的追殺,但原先任職於菸草公司的Jeffrey Wigand博士(羅素.克洛飾)與CBS 60分鐘製作人Lowell Bergman(艾爾.帕西諾飾)卻仍願意賭上他們的性命身家揭發真相!

2.攻其不備(Blind Side)

女主角Leigh Anne Tuohy(珊卓.布拉克飾)在美國南方社會的白人家庭裡認養了一個黑人小孩,讓他認識美式足球,並開啟他日後發光發熱的職業生涯。當閨中密友對她說“You are changing the boy’s life.(妳正在改變這孩子的生命)時,她一句令人動容的回覆:“No, He’s changing mine.(不,是他在改變我),讓人看到她堅定並相信自己的意志力。

3.打不倒的勇者(Invictus)

如果沒有曼德拉總統(摩根.費里曼飾)堅持維持既有的國家隊型,如果沒有隊長Francois Pienaar(麥特.戴蒙飾)帶領整個跳羚隊堅持到最後一分鐘,南非國家橄欖球隊有可能獲得當年的世界盃冠軍,並進而開始逐步化解多年來的種族隔離所造成的無數悲劇嗎?

4.世界第一(27℃-Loaf Rocks)

吳寶春的故事在台灣無人不曉,這部電影完全可以為台灣人的勇往直前寫下最好的註腳!

5.新聞急先鋒(The Newsroom)

每個新聞人一定都有滿腔的熱血與抱負,但有誰願意不計詆毀的為了完成理想,成為踽踽獨行的唐吉軻德呢?

6.凌晨密令(Zero Dark Thirty)

因為這位CIA探員(潔西卡.崔絲坦飾)超過10年以上的堅持,因此今天我們看到了這個或許可以讓許多人安穩睡個好覺的結果!

7.請問總統先生(Frost/Nixon)

沒有人會想到,一個花邊新聞不斷的脫口秀節目主持人David Frost(麥可.辛飾),竟然可以在電視螢幕前,讓尼克森總統(法蘭克.藍吉拉飾)承認了他所曾經犯過不可原諒的錯誤。

8.晚安,祝好運(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如果Edward R. Murrow(大衛.史崔森飾)和他的節目製作人Fred W. Friendly(喬治.克隆尼飾)沒有決心以自己的良知,對抗當年幾乎籠罩全美國的麥卡錫主義,現在的美國會是什麼樣子?

9.美國超人夢(Bekas)

若是這兩個孩子微小、但卻又巨大的勇氣稱不上「勇往直前」的話,那就真的太難理解勇往直前到底是什麼意思了!在童稚純真的淚水與歡笑當中,兩個小兄弟為勇往直前寫下另一種天真爛漫。

10.馬背上的法庭(Courthouse on Horseback)

有時勇往直前不需要大聲嚷嚷或驚天動地,堅持本分也同樣令人動容。

立即按讚,分享勵志文章給好友